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9月10日),明朝的大将徐达和常遇春攻占了通州,距离大都已经不远,大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元顺帝在大都城内紧急召集朝廷大臣,向他们宣布自己将要逃离大都的计划。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代,元朝的统治集团并非没有血性的大臣。
面对明军的强大压力,哈剌章首先站出来反对元顺帝的逃跑计划,他指出:“如果车驾一离开,大都就会失守。可以参考金宣宗南逃的历史经验,死守大都,等待援兵。”另外,中书左丞相庆童也已经做好了死守的准备,他对大臣们说:“我已知道自己死在哪里,还有什么好说的?”
尽管有大臣们建议坚守大都,元顺帝却显得异常果断。他冷静地回应:“现在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难道还要像宋徽宗和宋钦宗那样成为俘虏吗?(今天难道还能做徽、钦一样的事情吗?)”于是,在当晚,元顺帝在惊慌中决定逃出大都,北上前往上都。到了八月十五日,他才终于松了口气,逃到了上都。
上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是一个地理上非常有优势的地方。北有龙岗丘陵,南有砧子山,上都河横贯其中,四面都是天然屏障。从忽必烈时代开始,这里就是蒙古的重心,元朝的两都制中,大都控制了中原和南方,而上都则掌控漠北与蒙古地区。只要上都得以坚守,元朝在漠北的根基便可以继续延续。
尽管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历史上他却被称为“亡国昏君”。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懒政享乐的帝王。元顺帝原名妥帖睦尔,他的父亲元明宗被弟弟文宗所杀,年仅十岁的妥帖睦尔被流放到高丽。文宗死后,妥帖睦尔被立为新帝,登上了皇帝宝座。
元顺帝继位时,文宗的遗留势力仍然强大。他在右丞相伯颜的帮助下除掉了这些权臣,然而伯颜随后开始专权,元顺帝又联手丞相脱脱,清除了伯颜的势力,最终掌握了朝中的权力。元顺帝在脱脱的辅佐下,改革暴政,恢复科举选才,加强了国家的治理,并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大力整治水患、发展农业,疏浚黄河,缓解了民族矛盾。
尽管元顺帝本人有才智,他亲自设计的宫殿和自动报时器都堪称“科技奇才”,但由于改革中的失误和官员腐败,元朝逐渐步入了衰退的道路。元顺帝在内外压力下逐渐陷入了荒宴享乐的状态,忽视了政务,最终导致了元朝的灭亡。
在元朝暴政加剧、民众起义四起的背景下,元顺帝北逃至上都后,开始了长达十个月的观望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元顺帝面临了巨大的抉择:他能否再度夺回失去的大都?他还想着通过争取蒙古的支持,恢复大元帝国。
尽管扩廓帖木儿等将领试图收复失地,但在明军的强力反击下,他们未能成功。明军以常遇春为首,连续打败了元军的进攻,迫使元顺帝再次做出逃亡决定。至洪武二年六月,元顺帝在明军逼近的情况下,决定再次逃往应昌——一个距离上都100多公里的地方。
应昌附近虽然能暂时隐蔽,但随着明军的逼近,元顺帝的处境愈发艰难。他听到明军即将进攻,应昌成为了他和蒙古人老巢和林之间的选择点。元顺帝最终决定继续向北逃往和林,但此时,明军又在前方阻止了他。
随着元军的一次次失败,元顺帝在应昌病倒,不久去世,享年44岁。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建立了北元政权。然而,北元政权最终未能恢复元朝的盛况,仅在明朝与北元的对峙中存续了几十年,直到1402年被鞑靼所取代。
历史上对北元政权的看法一直不一。有人认为,虽然元顺帝在逃亡后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但他为蒙古民族保存了政权的种子,北元政权一直维持着与明朝的对峙。朱元璋则巧妙地承认北元的合法性,通过这种方式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并与北元在法理上达成了“共存”的局面。
最终,元顺帝的逃亡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他出逃后,北元虽然与明朝对峙,但无论是北元的存续,还是两国间的矛盾,都未能彻底消除,直到后金的崛起,才将这一历史阶段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