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灭亡,实际上是由李鸿章和翁同龢这两个人造成的。虽然左宗棠是清朝中期的重要人物,他为国家收复了大部分失土,但在当时的清廷中,他却并未受到重视。左宗棠不仅是大清王朝复兴的关键人物,也在晚清的历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真正有影响力的李鸿章却成了朝廷中的主要人物。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中有明确记载,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早有了解。
李鸿章一方面在国内担任直隶总督,一方面又是清朝对外的代表。他表面上是清朝政府的代言人,实际上却是清朝内政的实权人物,第二号人物,仅次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李鸿章的收入本应是他职务所带来的正常俸禄,每年5万两白银,但他利用职务上的权力,向国内外进行回扣,这是最为让人不齿的一点。每当清朝向外国购买武器时,李鸿章总是能与外国列强协商好价格,而且每次清朝赔款支付之后,李鸿章都能从中获得回扣,不论国家的战争结果如何,李鸿章总是能够从中牟利。 当时,左宗棠已经在收复中国西北的战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外国人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实力有所恢复,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若是清朝继续支持左宗棠,国家很可能会继续强盛。但遗憾的是,清廷选择了支持李鸿章,这最终导致了不断的屈辱和灭亡。历史的选择有时是如此不可逆转,清政府选择了李鸿章,放弃了左宗棠的计划。左宗棠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之后,他的权力也曾令清朝的统治者感到威胁,慈禧太后等人因此不安。 而左宗棠的军事成就远超曾国藩,若他有不臣之心,清朝恐怕根本无法抵挡。因此,左宗棠成了清朝统治者眼中比外部敌人更大的威胁。为了削弱左宗棠的实力,清朝决定采取措施,要求左宗棠在收复西北胜利归来后裁减兵员,并且不给他充足的军费,这样就能迫使左宗棠的部队自动解散。清廷知道李鸿章的淮军并不擅长对抗外国列强,但用来镇压国内百姓却是得心应手。李鸿章在军事实力方面虽然没有太多建树,但他在清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他得到了极大的支持。清朝在面对外部威胁时,选择了无力的李鸿章,而不是强大的左宗棠。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明显,那就是清廷不愿看到汉族出将入相,避免了汉族掌控权力,从而使得清朝错失了成为强国的机会,甚至甘心任由日本这个小国逐渐侵蚀。 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正是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人的所作所为。左宗棠在生前受到清廷和李鸿章的压制,去世后,他的亲信胡雪岩也遭到朝廷的打压,最终破产。曾经收复陕甘的名将刘锦棠也因政治斗争而长期闲置。清朝的国防力量掌握在李鸿章手中,但李鸿章却用权力与外国列强做生意,建设海军的名义下捞取了巨额的财富。然而,最终的北洋海军却只是一个空壳子,李鸿章去世时,留下了数千万两白银给子孙后代。 而翁同龢则比李鸿章更不堪,他与李鸿章之间有着深厚的私人恩怨。翁同龢在看到李鸿章成为国家的蛀虫后,始终不断干预李鸿章的决策,无论是对错,他总是站在反对李鸿章的立场。这导致了许多重要事务的延误。翁同龢将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最终与李鸿章一起败坏了整个清朝的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