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是中国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时期。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面临外部列强的侵略威胁,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外有列强对中国沿海与边疆的蚕食,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西北回乱、云南回乱、贵州苗变、广西大成等暴乱。而这些内外忧患又相互交织,导致中国领土不断丧失,财政状况日益紧张,国家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然而,晚清时期也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他们英勇抵御外敌、平定内乱,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本文将列举其中的十位民族英雄。
首先是左宗棠,被梁启超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当时,清朝内乱不断,八旗和绿营力量衰弱,依赖地方军队平定叛乱。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军队纷纷崛起。左宗棠作为湘军的核心人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之后,他被派往西北镇压西捻军与陕甘回乱。内乱平定后,左宗棠又亲自出征新疆,击败阿古柏,配合曾纪泽收复了伊犁,守住了中国的西部疆域,保卫了六分之一的领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人物之一。
赵尔丰是清朝汉八旗人,盛京将军赵尔巽之弟。在1905年西藏发生叛乱时,他带领军队迅速平定叛乱,成功阻止了英国占领西藏的企图,随后被任命为驻藏大臣。赵尔丰的治理能力和果断措施,为平定西藏的叛乱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一历史功绩在许多教材中未被提及,反而被贴上了“屠夫”的标签。
刘铭传是淮军的首席将领之一,也是洋务运动的先锋。他深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铁路,并引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他领导的军队是中国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在镇压太平天国之乱与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刘铭传的功绩堪称仅次于左宗棠。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被重用,负责台湾防务。在台湾,他成功击败了法国海军,成为法国海军屈指可数的失败纪录之一。后来,他还主张台湾建省,并推动了台湾的洋务运动,为台湾的现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堪称台湾现代化之父。
刘锦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其父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牺牲,叔父则在平定陕甘回乱时殉职,可以说他继承了家族的忠烈传统。刘锦棠凭借金鸡堡之战的胜利,逼迫回乱首领马化龙自杀,成为了左宗棠的重要助手。在左宗棠出征新疆时,刘锦棠成为主将,带领军队多次与敌作战,最终收复了新疆,功勋卓著。遗憾的是,刘锦棠在中法战争前去世,未能亲自参与更多的历史变革。
林则徐的名字几乎和“虎门禁烟”划上了等号,但他的功绩远不止此。在禁烟之前,林则徐已经在地方政务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漕运、盐运,整顿吏治,名声远播。在鸦片战争前期,林则徐积极收集英军情报,翻译世界地理书籍,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整顿广东防务,屡次击退英国海军的进攻,迫使英军北上。然而,他不幸被求和派所害,最终被贬到新疆。在那里,他察觉到俄国对中国的威胁,并提出俄国是中国最大的敌人,成为了“塞防派”的先驱者。
多隆阿是满洲正白旗的达斡尔族人,清朝八旗中的最后一位名将。1853年,他随胜保击败了太平军北伐军,并于1858年调至湖北,参加湘军收复安徽的战斗。1862年,他再次调至陕西平定回乱。凭借其严厉的手段,多隆阿迅速稳定了陕西局势,奠定了左宗棠平定甘肃回乱的基础。可惜,在一次远征甘肃时,多隆阿在战斗中不幸阵亡,许多地方至今仍有纪念他的祠堂。
岑毓英是广西壮族人,既能文又能武,少年时就连续中举。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岑毓英积极组织团练,平定了广西西部的多次起义。1856年,太平军鼎盛时,岑毓英协助平定了云南杜文秀发动的回变。经过多年奋战,岑毓英最终在1870年彻底平定了云南回变,并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显著战果,稳住了中国的西南边疆。
僧格林沁是喀尔喀蒙古亲王,擅长骑兵战术。1853年,他协助清朝击溃太平军北伐军,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担任天津防务,成功阻止英法联军入侵。虽然在后期的战斗中因装备劣势而遭遇挫败,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赢得了清朝的极高重视。不幸的是,因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僧格林沁的历史地位长时间未受到应有的承认。
刘永福是广西人,起初加入农民军,后成为黑旗军的领袖,并曾转入越南接受册封,协助越南抗法,取得了纸桥之战的胜利。在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与清军并肩作战,为镇南关大捷作出了突出贡献。甲午战争时,他被派往台湾抵抗日本侵略,顽强坚持五个月,直到最后因支援不足而败退。然而,刘永福的历史地位却常被误解,长期背负着“叛徒”的标签。
冯子材,幼年失怙,流浪江湖。成年后,他参加过反清运动,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中法战争爆发时,已经年近七十的冯子材被任命为指挥官,带领中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胜利。可惜,由于李鸿章的软弱外交,冯子材的胜利未能转化为战略优势。战后,他又在琼州平定黎民起义,稳定了南方局势,直到1896年去世。
这些英雄,虽然有些未必能得到历史的完全认可,但他们无疑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