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是英国历史学家多米尼克·利芬所著的作品。我觉得这本书的标题非常有深意,因为一战对沙俄来说,的确是一场“走向火焰”的灾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杀式行为。
1914年,沙俄对德国宣战后,表面上看,沙俄似乎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尽管它的工业水平在欧洲列强中排在倒数,但沙俄经济却在快速增长,令人惊叹。十年前,沙俄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让国家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但在首相斯托雷平的领导下,沙俄加速了改革步伐,试图恢复失去的动力。改革者打破了传统的村社经济,开始推动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化。沙俄的农业在短短十年内飞速发展,到了1913年,沙俄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农业强国。 然而,除了农业的增长,沙俄的铁路建设和军事力量才是最令人惊叹的。在德意志帝国战略大师俾斯麦退位后,沙俄与法国的联盟渐行渐近,法国希望通过扶持沙俄来共同对抗德国。沙俄在19世纪后期掀起了一股铁路建设的热潮,铁路网络不断扩张,覆盖了欧洲五分之一的铁道总长。到了1914年,沙俄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希望在未来十年内将铁路扩展四倍,同时大力发展军工,提升重炮和自动武器的装备。 这种快速的发展让德国感到威胁。1914年,德国总参谋部曾预估,如果沙俄继续这样的势头发展,到1945年,俄军将与德军同等强大,届时德国将面临两线作战的灭顶之灾。表面上看,沙俄似乎处于一个有利位置:改革初见成效,法国的支持以及庞大的资源。然而,战争爆发后,沙俄的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1914年,东线战场的坦能堡会战中,德国18万兵力对两倍于己的俄军发起进攻,德军凭借战术上的优势,成功分割包围了俄军,最终俘虏了9.2万俄军,造成25万俄军伤亡。战斗中,德军虽然表现出色,但真正的原因并非德国将领的指挥天才,而是俄军的极度落后。 根据后来的统计,坦能堡会战中,大部分俄军炮兵每天发射的炮弹数量不到三发,四分之一的火炮因保养不当而失去作用。而沙俄的兵工厂,整个国家只有一座能生产合格炮弹的工厂,这座工厂在战时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战斗需求。更糟糕的是,沙俄的铁路网络虽庞大,但由于规划不合理,许多线路根本无法支援前线作战。沙俄铁路系统的实际运力远远低于需要,它的建设更多是为了讨好沙皇和贵族,而非为战争服务。 因此,在战争初期,沙俄前线的士兵不仅面临武器和弹药的短缺,连基本的生活物资也常常匮乏。甚至在坦能堡会战时,许多士兵根本没有足够的枪支和弹药。更有一部分士兵完全没有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地参战。正如一位士兵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说:“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沙俄之所以招募如此多的士兵,主要是为了弥补军队装备的不足。然而,这种做法的后果是,随着更多的士兵被送上前线,后勤补给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连军服和食物的供应都无法保障。这样一来,沙俄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士气也接连崩溃。 为了维持战线,沙俄政府不得不加大征兵力度,仅在1914至1916年间,就有超过1500万士兵被送往前线。尽管兵员数量庞大,但这种做法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导致了恶性循环:更多的士兵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而这些消耗又无法有效提升战斗力。 这种局面最终在1916年达到了临界点,士兵们由于缺乏补给、寒冷和饥饿,纷纷逃离前线,回到圣彼得堡要求沙皇回应民众的苦难。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沙俄的崩溃。 尽管沙皇尼古拉二世当时仍然有机会挽回局面,但他拒绝了建议,亲自出任总司令,并频繁更换军事指挥官和内政大臣,频频承担战争的责任。最终,这一自负和决策错误葬送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数百年国运。 沙俄前内政大臣杜尔诺沃在一战爆发初期曾预言:“以我们的能力,无法击败德国,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他的预言,在历史的进程中几乎成了现实。 正如坦能堡会战中德军的“奇迹”并非全因德国将领的英勇,而是俄军的极端劣势一样,沙俄的崩溃也并非单纯因为战争本身,而是由于内部腐败和管理失调。最终,沙俄的灭亡就像是一场自然而然的结果,仿佛命运早已注定。 1917年,沙俄的崩溃已经没有回旋余地,帝国的终结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