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天,北京的春意盎然,但就在这个季节,97岁的溥任老人悄然离世。溥任的去世引起了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广泛关注,许多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
他是“溥”字辈的最后一位,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的亲弟弟,也是光绪帝的侄儿。溥任的父亲是醇亲王载沣,一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溥任虽然身为皇亲国戚,但在乱世中,他秉持着父亲载沣传授给他的智慧与原则——低调谨慎、明哲保身。与两个哥哥不同,他没有选择与日本人合作,而是坚守了自己的底线。
溥任出生于1918年,那时北京的醇亲王府依然辉煌。载沣作为溥任的父亲,心情复杂地看着新生的儿子,载沣既幸运也不幸。幸运的是他有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溥仪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他自己也曾是摄政王。但不幸的是,最终只有溥任留在身边,而其他两个儿子分别与日本合作,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载沣心中充满了苦涩,明明是为了保全家族,却被拖入了更深的政治漩涡。
溥任从小生活在民国时代,但他从未有过恢复清朝的幻想。这与他身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也与他父亲的谨慎态度密不可分。尽管生活在宫中,他与哥哥溥仪一样,始终被家族的墙壁所限制,无法自由外出。溥任第一次踏出王府,是去见自己从未谋面的哥哥溥仪。那时,二人相差十二岁,初见时彼此略显陌生,但溥仪为了拉近兄弟关系,送给溥任许多精美的西洋玩具,这让溥任对哥哥产生了深厚的好感。
然而,随着民国政治的动荡与社会的变革,溥任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1924年,北京的政局再次动荡,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当载沣得知消息后,他焦急万分,赶紧去寻找自己的儿子。溥任当时还无法完全理解大哥被赶出宫廷的意义,但他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大哥溥仪终于来到自己家中。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溥仪开始与日本密切接触,甚至在日本人的帮助下谋求恢复清朝,尝试建立伪满洲国。溥任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哥会相信日本人的承诺,而载沣则愤怒不已,认为溥仪根本不明白日本人真正的意图。为了保护自己和家族,载沣提醒溥任不要与日本人合作,坚守底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最终被日本扶植为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任与父亲载沣对这一切充满了担忧和无奈。尽管他们曾一度前往伪满洲国探访溥仪,但在溥仪身边的日本关东军让父子俩震惊不已。溥任和载沣愈发明确,溥仪早已为日本的利益所利用。对此,载沣深感痛心,他对溥任说:“我宁可过平凡生活,也不愿意出卖国家。”溥任则在父亲的启示下,决定从此安稳过日子,不再与外界的政治纷争牵扯。
抗日战争胜利后,溥任的家族在国家的变化中继续适应着。溥任依旧维持着他的低调和谦逊,在战后的困境中,他以创办学校来回馈社会。1947年,溥任决定将醇亲王府改为学校,并通过变卖家产为学校提供资金。他和妹妹亲自担任教师,教授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尽管生活艰难,但溥任并不在乎金钱的得失,他更注重的是传承知识和培养下一代。
解放后的新政府并没有像他们担心的那样没收他们的财产,而是给予了溥任和他的家人支持。溥任最终决定将学校交给政府,自己则开始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在学校里教授。他不仅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学子,也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溥任在人民教师岗位上工作了近四十年,直到1988年退休。他的晚年并不孤单,他将精力投入到清史的研究,并积极捐赠家族的文物和书籍,用实际行动支持公益事业。尽管他家中的珍贵文物和书籍具有极高的价值,溥任却始终不以祖辈的财富为荣,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贡献力量。
2015年4月10日,97岁的溥任因病逝世。虽然他是皇亲国戚,但他始终保持着高风亮节的品质,在乱世中守住了自己的底线,教书育人,关心公益,直到最后。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作为一个坚守原则、为社会奉献的普通人,溥任的生活无疑是值得我们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