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登基的那一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咸丰帝采取了几乎所有的手段,但直到他去世,起义依然没有平息的迹象。然而,同治帝继位仅三年,就成功平定了这场持续了14年的起义。那么,为什么咸丰帝花了11年都未能完成的任务,到了同治帝时期,或者说是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的帮助下,仅用了三年就解决了呢?
细心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咸丰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犯了三个关键性的错误。
首先,清朝是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这也决定了其政治上的基本政策:“首崇满洲、重满抑汉”。这个政策在同治帝之前一直没有打破过。尽管咸丰帝在继位时曾宣称:“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从无分满汉”,但实际上,这只是空话,尤其体现在军事层面,所谓的“重满抑汉”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自从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来,咸丰帝和他的军机大臣们依然按照传统,指派满洲贵族领导军队。例如,赛尚阿、清德、达洪阿等满洲亲贵统领的军队全是满洲贵族,没有一个汉人参与其中。随着太平天国的势力逐渐扩大,咸丰帝还指派了满洲的乌兰泰、讷尔经额、琦善等人继续支援前线。
然而,满洲贵族和八旗军队已经腐朽不堪,养尊处优,士气低迷。这种情况早在乾隆朝就已显现,嘉道时期更是愈发严重。尽管咸丰帝非常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坚持使用这些力量,最终导致了清朝在战争中屡战屡败。经过两年多的战斗,八旗军队毫无战功,太平天国不仅占领了天京,并且战火蔓延至南北各地,大清王朝岌岌可危。
眼看局势越来越紧张,咸丰帝对失败的将领进行了严厉惩处,但此时他才意识到,单靠八旗军队已经无法制止太平天国的势力了。
第二个问题是兵员的短缺。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咸丰帝就调集了大量精锐八旗兵力,但随着战事不断升级,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朝已经调动了约十万军队围堵天京。咸丰帝一度以为胜利在望,但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并非易于应对的人物。就在清军围攻天京之时,太平军发动了多个反攻,甚至派兵北伐北京。咸丰帝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原本准备支援北方的精兵被调往江南和江北的大营,导致兵员严重不足,战局也陷入了困境。
第三个问题是财政危机。咸丰帝继位时,国库中仅有800万两银子,这些钱最多只能支持两大营三个月的开销。随着战事的推进,军费消耗急剧增加,咸丰帝不断通过铸币、发行纸币、开设捐款等手段筹集资金,但效果甚微。军队的薪资迟迟没有发放,士兵的士气低落,导致战争几乎陷入了恶性循环。正如当时的财政专家雷以谦所说:“有饷无兵尚可招募,有兵无饷更难支持。”而咸丰帝最终也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北京条约》,他的心态几乎崩溃。
咸丰帝去世后,国家的局势更加严峻。年幼的同治帝继位后,由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的辅佐,清朝迎来了转机。出乎意料的是,在慈禧和奕?的领导下,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便宣告失败。咸丰帝花了11年都未能解决的问题,最终被同治帝、慈禧和恭亲王解决了。
从根本上看,咸丰帝的失败在于他没有打破清朝的“重满抑汉”政策,而慈禧和奕?及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改变了用人政策。他们开始重用汉人官员,尤其是曾国藩等湘军力量。这一改变,使得朝廷能够放权给地方,调动更强的汉族军队。经过一系列调整后,清朝终于能够有效应对太平天国的威胁。最终,同治帝三年,湘军攻占天京,宣告太平天国的彻底失败。
总的来说,虽然咸丰帝也有优秀的将领和精兵,但由于长期坚持满洲亲贵为主的政策,导致了军队士气低落、财政危机严重,最终未能打败太平天国。而慈禧和恭亲王的迅速决策和改革,最终扭转了局势,清朝得以从濒临灭亡的边缘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