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许昌逛三国遗址,看到展厅里陈列的一方残破砚台,导游说大概率是东汉末年文人用过的。我盯着砚台边缘那道深深的刻痕,忽然就想起陈宫 —— 当年他跟曹操决裂时,会不会也这样用力划过案几?毕竟能把 “捉放曹” 的义举,变成 “反目成仇” 的决绝,这人心里的坎,肯定比砚台的刻痕还深。
说实话,陈宫最初对曹操是真的掏心掏肺。《三国志》里没细说他跟曹操怎么熟的,但裴松之注引的《典略》里提过,曹操当年逃离洛阳,是陈宫一路帮着周旋,甚至说服兖州官员把地盘让给曹操。你想啊,那时候曹操还是个被董卓追杀的 “逃犯”,陈宫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偏偏要赌上前途跟他干,图啥?我猜是看中曹操那句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背后的狠劲 —— 乱世里,软心肠的人根本活不下去,更别说匡扶天下了。
可转折点来得比谁都快。曹操打下徐州后,把边让等名士杀了个干净,理由是 “言语冒犯”。陈宫当时就在旁边看着吧?那些人里说不定有他一起喝酒论道的朋友。《后汉书》里写边让 “才高而性刚”,这样的人说话直,难免得罪人,但罪不至死啊。我总觉得,陈宫那晚肯定没睡着,他坐在帐外,听着营里士兵清点首级的声音,心里肯定在翻江倒海:我当初帮的到底是救世的英雄,还是嗜杀的屠夫?
然后就是他偷偷联系吕布反曹。很多人说陈宫傻,放着能成大事的曹操不跟,偏偏选吕布这个 “三姓家奴”。可你换个角度想,陈宫要的从来不是 “成功”,是 “道义”。吕布虽然反复无常,但至少在当时,他是唯一能跟曹操抗衡的力量。《英雄记》里说陈宫劝吕布时,说 “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这话听起来是战术分析,其实更像给自己找的理由 —— 他总得找个办法,阻止那个越来越陌生的曹操。
真的,我有时候会想,陈宫被曹操俘虏后,两人见面时会说啥?《三国演义》里写曹操还想劝他回头,说 “公台,你我相交多年,何忍相弃?” 陈宫只说 “但求一死”。这段虽然是小说,但我信。因为陈宫心里清楚,他跟曹操早就不是一路人了。曹操要的是 “天下归心”,哪怕手段狠辣;陈宫要的是 “言行一致”,哪怕粉身碎骨。后来曹操把陈宫的家人照顾得很好,或许也是在弥补 —— 他懂陈宫的坚守,只是没法认同。
跟陈宫比,沮授的故事少了点 “戏剧性”,但多了份 “悲壮感”。这人一辈子就跟了袁绍一个主公,哪怕袁绍把他的建议当耳旁风,他也没动过跳槽的念头。
我记得看《三国志・袁绍传》时,特别留意过沮授的几次进言。袁绍想打曹操时,沮授说 “宜先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稳扎稳打;袁绍要把地盘分给三个儿子时,沮授说 “必为祸始”,极力反对;甚至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烧了乌巢粮草,沮授还想着 “收余众,从他道归国,复图后举”。可袁绍呢?每次都听不进去,反而把沮授的兵权一点点夺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沮授被俘后。曹操一开始特别客气,说 “本初无谋,不用君计,君何尚执迷耶?” 沮授只冷冷地说 “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献帝传》里说曹操听了这话,叹息了半天,还说 “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但沮授没领情,后来偷偷想逃回去找袁绍,被抓住后才被杀。
有人说沮授 “愚忠”,袁绍都那样了还跟着他。可你看《后汉书》里写的,沮授年轻时就 “少有大志,多权略”,这样的人能看不清袁绍的毛病?他只是认死理 —— 既然当初选择了袁绍,就不能在他落难时离开。就像现在有些人,明知公司快倒闭了,还是会守到最后,不是傻,是放不下那份 “初心”。
其实陈宫和沮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 “忠臣”。陈宫是 “择道而事”,发现道不对,就果断转身,哪怕粉身碎骨;沮授是 “择主而事”,一旦选定,就死心塌地,哪怕主公昏庸。但他们骨子里是一样的 —— 都把 “道义” 看得比命重。
上次跟一个研究三国史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人总喜欢用 “成功学” 评判古人,觉得陈宫 “选错队”,沮授 “拎不清”。可乱世里的 “忠诚”,哪能这么简单衡量?曹操后来成了魏王,可陈宫的名字,还是被写进了《三国志》的 “叛臣传” 里;袁绍最后兵败身死,沮授却成了《后汉书》里的 “烈士”。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它不看你站对了谁,只看你守住了什么。
我逛许昌遗址时,还看到过一处沮授的衣冠冢,很小,旁边就是热闹的小吃街。来往的人大多没注意到那方石碑,可我站在那儿,忽然觉得特别感慨。千百年过去了,那些争过的地盘、打过的仗,早就烟消云散了,可陈宫的 “决绝”、沮授的 “坚守”,还在被人念叨。或许这就是 “忠臣不事二主” 的真正意义 —— 不是非要从一而终,而是无论怎么选,都不丢心里的那杆秤。
你们说,如果陈宫当初没反曹操,沮授当初跟着了曹操,他们的结局会好吗?我倒觉得不一定。毕竟有些东西,比活着更重要。你们对这两个人哪一个更有感触?评论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