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集团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人才。在早期,刘备的文臣只有糜竺、孙乾、简雍等几位,武将方面则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但整体上都不算强大。尤其在刘备占领荆州、益州、汉中等地后,人员调度的困难尤为突出。我们从夷陵之战中可以看出,刘备身边几乎没有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即便是演义小说中颇具声势的关兴和张苞,他们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根本没有参与。
刘备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占据的地盘很少能长期稳固。比如,徐州早早被吕布夺走,建安十四年才拿下的荆州,在建安二十四年就被完全失去。汉中和西川虽然没有丢失,但刘备很少有机会享受这些地方带来的成果,因为他早早去世了。
在《三国演义》和史实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黄忠和马超并没有参与伐吴之战。黄忠在刘备称帝之前已经去世,终其一生,他也只是刘备封为后将军、关内侯,而并未获得太高的声望。黄忠在刘备称帝后的第二年便去世,而夷陵之战则始于刘备五万大军攻入吴境时,黄忠早已不在世。
再说马超,他在夷陵之战爆发时病重,根本未能随军出征。马超在222年去世,距夷陵之战爆发还有一段时间,刘备肯定不会让一个病重的将领参战。
如果法正没有去世,或许夷陵之战的结局会不一样。诸葛亮后来曾说,如果法正还在,肯定能劝刘备不亲自东征,避免了这场灾难性的失败。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将领和谋士。在这场战斗中,刘备几乎没有能独立指挥的将领,而他的谋士马良虽然聪明,但也未能幸免于战乱。最终,刘备不得不亲自组织撤退,四面楚歌,损失惨重。赵云虽然后来赶到了白帝城,但并未与吴军交手,因此他在战斗中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从夷陵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集团人才匮乏的窘迫局面。黄忠、法正、马超等人的去世,使得刘备的可用将领大大减少。即使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二三线将领,比如黄权、吴班、冯习、张南、陈式等人,虽然有些能力,但无法与前期的猛将相提并论。
此外,赵云和魏延也是刘备集团中少数的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赵云在入川之战中屡次表现出色,带领大军突破重围,也屡次获得了“虎威将军”的美誉。若赵云参战,刘备的撤退可能不会那么狼狈。即使赵云不支持伐吴,他也绝不会在战斗中缺乏勇气,至少能确保大军的顺利撤退。
再说魏延,魏延的忠诚和军事能力同样不可小觑。他虽未能成为刘备最信赖的谋士,但他的战斗能力和战略思维却在当时的将领中属上乘。若他能出征夷陵,战局或许会有不同。
总的来说,刘备集团的失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即使在刘备身后,诸葛亮等人依然奋力支撑,但刘备自己若有更多的将领和谋士,或许能够避免这场灾难性战败。如果庞统、法正、黄忠等人仍在,赵云和魏延能随军出征,或许结局会不同。
在刘备兵败之后,后方的稳定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吴懿和李严等人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由于在后方不易被动,刘备必须谨慎考虑如何分配资源,确保战斗的同时不让后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