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建国的皇帝里,确实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常常杀掉那些曾经立下大功的人。人们把这句话说成“飞鸟尽,良弓藏”。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没有像前朝那样不断清除功臣。
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成为皇帝之后,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并没有像一些前朝皇帝那样杀戮功臣,而是先把所有有功之人请来喝酒,最后用“杯酒释兵权”来解除他们的兵权威胁,这件事被后人传为美谈,给他留下了善待功臣的好名声。
可令人意外的是,几年之后,赵匡胤对一个曾经救过他命的功臣下了杀手令。这个被害的功臣叫张琼,河北人,是赵匡胤麾下的一名勇将。史书只用六个字来评价他:“少有勇力,善射。”这简单的描述,却勾勒出他武艺高强、十分可靠的形象。
事发在后周时期的一次对南唐的作战中。张琼陪同赵匡胤去攻打寿春城,赵匡胤指挥在前,站位又近又前。当时南唐守军用车弩向他们射箭,一支车弩箭朝赵匡胤射来。张琼见状,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挡箭,保护了赵匡胤,才让皇帝避免一场祸难。正因为张琼的这种英勇举动,赵匡胤对他感动至深,随后把张琼确立为自己的心腹,视作嫡系干将,张琼也对赵匡胤毫无防备地吐露心迹。
赵匡胤称帝后,对张琼并没有亏待,任命他为禁军要职,一路升迁,甚至做到爱州刺史这样的职位。到了杯酒释兵权的时刻,张琼也没有主动请辞,似乎对赵匡胤的决定保持顺从。
然而到了公元965年,赵匡胤的两位宠臣石汉卿与史珪联合诬陷张琼,指控他私自养死士一百多人,阴谋叛乱,还诬陷赵光义,并且污蔑太宗在前朝时事中的地位。根据《玉壶清话》的记载,张琼曾向赵匡胤进言,说赵光义结交大臣有图谋,这正是引火烧身的两条罪名。赵匡胤大怒,下令石汉卿用铁器击打张琼的头部,打到他奄奄一息。随后张琼被交由御史审查,赵匡胤下令赐死,整个过程极短,显然有意为之。
后来赵匡胤对自己当初的误解深感后悔,便把张琼的儿子安置在官职上予以安抚,但对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却并未加以防范,最终导致赵光义成为大宋的太宗。也就是说,赵匡胤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别人的“嫁衣裳”;如果他当初能听取张琼的规劝,宋朝的命运也许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这段历史提醒人们:即便是明君,也会因为疑心与误解,错失对有功之人的珍贵信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