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县城。这里不仅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而且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比如,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沈尹默,以及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的开国少将沈启贤。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同样是来自汉阴县的开国少将,他的名字叫杨弃。
杨弃出生在1918年,故乡在陕西省汉阴县蒲溪镇。年幼时,他先后随祖父和二叔读了几年私塾,后来考入了省立七中(即今天的安康中学)。在他高中时,正值七七事变爆发,面对“国破山河在”的困境,杨弃满怀家国情怀,决定放下学业,投身军旅。
最初,杨弃与11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来到武汉报考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打算成为飞行员。然而,由于平汉铁路局势紧张,学校不得不搬迁,杨弃的这次参军尝试未能成功。随后,杨弃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宣传,打算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但由于缺乏引荐人,这一计划也未能实现。
1938年,杨弃和几位同学在民先队的帮助下,准备前往延安。然而,由于家人的反对,这次计划再次未能成行。但杨弃依然不放弃,最终通过老同学胡建民的引荐,成功前往西安的集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在办事处的帮助下,他终于在同年7月顺利到达延安,开始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杨弃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担任文化教员,并很快被提升为连指导员。在部队里,杨弃与战士们打成一片,他不仅教文化课,还帮助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战士写日记,日常生活中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历经艰苦,锤炼了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战火中的成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开始将目光转向东北,杨弃也随即被派往东北作战,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开辟西满、保卫四平、攻克锦州、解放沈阳等。东北解放后,他随四野大军进入关内,投入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弃以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刚到朝鲜,杨弃就遭遇了敌人的伏击,一颗子弹从脖子穿过,鲜血直流,杨弃一度昏迷不醒,险些丧命。经过十多天的治疗,他不顾医生和家属的劝阻,再次回到朝鲜战场。在“云山”战役中,杨弃又一次受伤,右腿骨折得十分严重,但他依然坚持在指挥所指挥作战,直到战役取得胜利。
1953年5月,杨弃回到国内,担任三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中,他被授予大校军衔。之后,他还先后担任了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和辽宁省军区政委等职务。1964年,杨弃晋升为少将,成为了开国少将。
尽管杨弃已经晋升为高级将领,他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曾有后勤部门建议为他提供条件更好的住所,但他婉拒了这个提议,坚持住在简陋的平房里。按照他的级别,应该配备专车,但杨弃却说:“许多老同志比我更有资格享受这些待遇,我和大家一起用车,不需要单独安排。”此外,杨弃从不利用自己的职务谋取私利,许多亲戚朋友希望借他之力找到工作,但他都一一拒绝。就连女儿希望调动到医院的其他科室,他也未同意。
1975年4月,杨弃因病在沈阳去世,中共辽宁省委批准他为革命烈士。杨弃的一生,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理想,艰苦朴素,视人民利益为重,他的事迹至今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