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翻阅历史课本时,常常能哼起“唐宋元明清”的旋律,似乎这些朝代的名字早已深深刻入我们的记忆。然而,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王朝,金朝为何未能像元朝和清朝那样成为历史课本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从七百多年前的一场历史争论谈起。 在1343年,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当时的中书右丞相脱脱面对案头的三摞史书,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元顺帝刚下令让他负责编写辽、金、宋三朝的历史,但有个最棘手的问题摆在他面前:这三朝谁才是真正的“正统”? 当时朝廷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方是蒙古贵族,他们认为“辽金才是正统”。理由很简单:辽金曾先后占据北方,而且契丹和女真与蒙古人同为草原民族,可以看作是“同族的先驱”。另一方则是汉族士大夫,他们推崇宋朝的正统性,认为“华夏的正统在宋朝”。他们引用了朱熹的《通鉴纲目》,主张宋朝继承了隋唐的法统,并且在文化上更加先进。
脱脱深思熟虑后,回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在治理黄河时,曾在河南见过一座别具一格的庙宇:左边供奉岳飞,右边则是金朝的领袖金兀术。当地的老人解释说,这是百姓自发修建的庙宇,因为这两个将领都曾在这里作战,并深得百姓的爱戴。这一细节令脱脱恍然大悟,他意识到单纯按民族来划定“正统”是行不通的。 最终,脱脱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辽、金、宋三朝都应作为正统来修史。他在《辽史?序》中写道:“三国各与正统,不可偏废也。”看似是一种妥协,但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既照顾了蒙古贵族的情感,又未得罪汉族士大夫。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决定为元朝的正统性提供了依据:既然辽金宋都算正统,那么摧毁这些王朝的元朝自然也是“正统终结者”,也可以称之为新的正统。 然而,这个决定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难题。如果按照“正统相继”的逻辑,宋、辽、金三朝并列,那该如何接下来呢?明朝的文人很快给出了答案——跳过辽金,直接接上宋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他面临着一个尴尬的正统问题:元朝是异族王朝,统治中原近百年,明朝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正统性呢?如果否定元朝的合法性,朱元璋的政权也会面临合法性危机;但如果承认元朝的正统性,那辽金是否也该被认可? 翰林学士宋濂为朱元璋出了个主意,提出采用“唐宋—元—明”的朝代顺序。他在《元史?序》中解释道,元朝的正统性并不是来自辽金,而是上天对金宋“昏乱”的厌弃,进而授予元朝“替天行道”的使命。这一说法巧妙地将元朝的合法性建立在“消除金宋的混乱”上,既能为朱元璋自己证明正统,又能弱化金宋的地位。 这种思想在明朝中期进一步被强化。1402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急需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他让学士胡广写了篇《圣德颂》,其中说道:“宋祚中微,辽金继起,元主中国,天厌其昏,乃命我太祖皇帝肇造区夏。”这段话将辽金视为“插曲”,认为元朝只是“过渡”,而明朝才是天命所归。 在这种政治需求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顺序逐渐固化下来。而金朝呢?它被逐渐边缘化,成为“非正统”的代表。明朝的学者如王夫之,便认为:“金虽据中原,然夷狄也,非中国之正统。” 其实,金朝自己曾努力争取过正统地位。1153年,金世宗完颜雍将都城迁到中都(今北京),他开始仿照唐宋制度,建立太庙,祭祀孔子,甚至翻译《论语》和《孟子》,还亲自参加科举。文人党怀英写过一篇《正统论》,声称金朝当继承唐宋正统。 但金朝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尽管它自1127年灭北宋,直到1234年被蒙古灭亡,金朝在中原统治了107年,却始终与南宋对峙,这种“南北朝”局面大大削弱了它的正统性。而元朝灭了南宋,清朝灭了南明,这些王朝实现了大一统,因而更有底气宣称自己是正统。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1141年,宋金签订了“绍兴和议”,划定了两国的疆界。当时南宋的使臣洪皓途经开封,看到北宋的旧宫殿已经荒草丛生,感触颇深。金朝官员却指着这些废墟对他说:“此非宋之旧都乎?我主居之,即为正统。” 洪皓不禁反驳道:“天下者,中国之天下,非胡虏之天下也。”这段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双方对于“正统”的争夺。 更为复杂的是,金朝的文化认同也存在矛盾。一方面,它积极进行汉化,重用汉人官员,甚至改姓为汉姓;但另一方面,它仍然保留着女真文化和传统。这样的“半汉化”状态,使得后人很难对金朝的正统性做出明确定位。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曾说:“金以夷变夏,元以夏变夷,清则以夷统夏。”他认为,金朝是“用夷狄之俗改变华夏”,而元朝和清朝则是“接受华夏文化”,因此它们的正统性更强。 在《宋史》这本史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金朝的历史被单独写成《金史》,而宋朝的历史却有着近五百卷,几乎是《金史》的两倍。这种篇幅上的差异,反映了“胜利者”在历史书写中的逻辑。 到了明朝编纂《元史》时,这种倾向更为明显。书中对元朝的建立追溯到了成吉思汗,却完全忽略了元朝继承辽金的事实。尤其是在《元史》的《外国传》中,金朝和高丽、日本并列,实际上将金朝降格为“外国”。 清朝建立后,更是通过强化“唐宋元明清”的朝代顺序来巩固统治。康熙皇帝曾亲自批注《通鉴纲目》,明确表示“元继宋,明继元,本朝继明”。这种官方定调彻底排除了金朝的正统地位。 尽管金朝未能成为主流的历史序列中的一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金朝早于元朝便开始实施科举制度,它所建的中都城为后来北京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它创造的交钞,堪称中国最早的纸币之一。至于涮羊肉,至今仍有人称其为金朝士兵的发明。 在黑龙江阿城的金上京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双语碑”,上面同时刻着汉文和女真文。这块碑不仅记录了金太祖起兵反辽的功绩,也象征着金朝试图融合汉文化和女真文化的努力,反映了它尴尬的历史地位——既想成为“中国之主”,又无法摆脱“夷狄”身份的困境。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唐宋元明清”的序列并不是一条线性发展的历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