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10日,国军东进兵团为了援救被困的锦州,向东野四纵防守的塔山一线发动了猛烈进攻。这场战斗虽然复杂,但开战前的一个细节尤为有趣——国军和东野对于塔山一战的态度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态度
国军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过于乐观”。这种乐观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国军的兵力明显占优,为了援救锦州,东进兵团集结了11个师,共计10万余人,而东野方面负责防守的四纵和十一纵总共有8个师、约8万人。兵力差距让国军自信满满,认为取胜不成问题。
此外,国军的火力也让他们充满信心。除了地面部队的进攻,国军还计划动用海军舰炮和空军的支援,强大的火力优势是他们的一大法宝。更重要的是,塔山所在的地形平坦,没有天然障碍,防守难度极大。尽管四纵在塔山布置了一些防线,但国军认为,经过几轮轰炸后,这些防御工事轻易就会被摧毁。加上四纵防线只有大约8000米宽,敌人可以快速突破。
国军的乐观情绪甚至到了盲目轻敌的程度,指挥官阙汉骞和督战官罗奇都坚信,塔山一战胜利在望,为了抢先出击,他们甚至提前发动了进攻。
相比之下,东野的态度则显得格外谨慎。尽管四纵已经部署好了防线,东总还是细致地通过电报,向指挥官程子华和吴克华详细讲解了如何布阵、如何作战。东总明确指出,这一战不能采取机动防御,而必须坚守阵地,要求部队“死守不退”,并提出“宁可部队打光,也不能后退一步”的严格要求。正是这种高度重视,确保了四纵不掉以轻心,并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纵原本计划将防御重点放在塔山村附近的白台山,但在东总的指示下,他们重新审视地形,最终决定把防线重点转向塔山村,因为如果敌人集中力量围攻白台山,而塔山村防守薄弱,后果将不堪设想。四纵采取了“守山必守村”的策略,并且在阵地修建和战术部署上做了大量准备。
二、危急时刻
尽管四纵做好了周密准备,但真正的战斗开始后,他们依然面临极大挑战。10月10日,国军指挥官阙汉骞发动了进攻,利用夜色进行突袭,成功占领了四纵的打鱼山阵地。随后,国军的重炮开始猛烈轰击四纵的防线,造成了不少损失。紧接着,国军的步兵开始冲锋,四纵面临巨大压力。
到了下午,国军的空军也加入了攻击,造成了更多伤亡,甚至塔山村前线的12师36团2排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四纵并没有因此崩溃。凭借对敌军战术的快速适应和灵活的反击,四纵渐渐稳住了局势。他们采用了“背后打”的战术,在敌人冲锋时,待敌方第一梯队接近后,从背后进行打击,成功切断敌人的联系,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随着战斗深入,国军不断调整战术。10月13日,国军换用了“万岁冲锋”战术,即波浪式、持续的冲锋。虽然这类战术不新鲜,但由号称“赵子龙师”的95师实施时,依旧让四纵感受到巨大压力。尤其是在13日下午,由于95师未能突破防线,督战官罗奇甚至指挥士兵用冲锋枪逼迫部队向前冲。
面对如此激烈的进攻,四纵不仅顶住了压力,还凭借卓越的战术调整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塔山一线顽强抵抗,确保了防线不破。最终,四纵以超凡的毅力,成功捍卫了塔山,保障了锦州战役的胜利。
三、意外收获
塔山阻击战使四纵声名大噪,而战后,四纵也迎来了一次意外收获。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东野大军准备进军关内。四纵作为先锋部队,进入了平绥路地区,执行切断敌军援军的任务。虽然四纵做好了与敌军激战的准备,但当他们到达康庄和怀来时,却意外地发现,敌军竟然毫无战斗意志,很快就溃败。
四纵在短短几小时内就消灭了敌方大部分兵力,迅速完成了任务。令四纵指挥官吴克华感到意外的是,敌人放弃抵抗的原因之一,竟是因为他们知道四纵已经入关。傅作义甚至在电报中提到四纵的名字,称其为“塔山守军”,这足以说明四纵的威名早已传遍敌军。
通过这一系列的战斗,四纵不仅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也凭借塔山阻击战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敌人和自己军队的极高评价。四纵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们无愧于“塔山英雄”这一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