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23日深夜,浙江舟山海域的寂静被一架美军P4M-1Q电子侦察机的螺旋桨声打破。机长正用望远镜观察着漆黑的海面,突然,仪表盘上的红灯开始疯狂闪烁——一架米格15战机正悄无声息地接近,距离仅三千米。接下来,这场空中追逐将持续12分钟,成为冷战初期最危险的东海危机之一,并展示了新中国在外交上的铁腕和智慧。
空中追击:400米的生死距离
那天晚上23时17分,上海虹桥机场突然响起警报。空四军指挥所的作战参谋紧张地指向雷达屏幕:“敌机高度6500米,已进入我国领空12公里!”25岁的飞行员张文逸立即抓起飞行图,冲向停机坪。他驾驶的米格15没有雷达,机舱内的仪表板在夜空中微弱地发出冷光。
地面雷达站传来指令:“敌机速度380公里/小时,你方速度800公里/小时,预计7分钟后接战!”张文逸关闭了航行灯,依靠月光在云层间找准敌机的轮廓。23时36分,他在嵊泗列岛上空发现了目标——那架美军侦察机机翼宽达45米,机腹闪烁着电子设备的蓝光。
张文逸连续三次用曳光弹警告,美机试图爬升摆脱追击。张文逸立即采取包抄战术,急速靠近,瞄准敌机尾部,400米,300米,200米——这已经是空战中几乎贴面射击的距离。最终,23时42分,三枚37毫米炮弹击中敌机,右引擎爆炸,侦察机拖着火光跌入浪岗山海域。
航母压境:美军威胁
36小时后,美国第七舰队的三艘航母出现在东海,形成战斗队形。甲板上的F9F豹式战斗机满载武器待命,潜艇也在进行监听。五角大楼召开紧急发布会,指控中国“袭击国际空域内的美机”,并要求归还16名美军人员的遗体。
此时,北京西花厅的灯光依旧明亮,周恩来紧握海军的报告,眉头紧锁。美军侦察机的残骸已经散落了20平方公里,其中最远的碎片距离大陆架的80米处。更令人担忧的是,打捞地点距离台湾当局控制的东引岛仅40海里,美军搜救直升机和台湾舰船已经接触。
8月25日早晨,美军“列克星敦”号航母再度发起挑衅,派遣12架AD-4W预警机对中国海岸线进行侦察。东海舰队的6艘鱼雷快艇紧急出动,与美军驱逐舰展开对峙,最近时距离仅900米,双方水兵甚至能清晰看到对方甲板上的咖啡杯。
外交破局:周恩来的妙手
美军在东海摆开阵势时,周恩来在新华社通稿上修改了一个关键细节——将“击落美侦察机”改为“击落蒋匪帮侦察机”,并特别声明“敌机在中弹后向公海方向逃窜并坠毁”。这份由周恩来亲自签署的新闻稿成为转变危局的关键。
8月27日,外交部召见英国驻华代办(当时中美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并提供了雷达航迹图和侦察机的胶片。周恩来亲自修改抗议照会,强调中国“不惧任何形式的军事冒险”。这句话的修改让翻译组工作了整整两个小时。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在收到中国的抗议后陷入了激烈争论。一张照片曝光了侦察机残骸上的青天白日徽章,这意味着美军承认与台湾当局合作进行侦察,挑战了“台湾地位未定”的立场。
海底较量:深潜器与黑匣子
与此同时,美军“绿鳕号”潜艇秘密潜入海域,试图打捞失事侦察机的机载密码设备。中国海军则动用改装渔船,并协同渔民使用磁力探测仪开展搜索。9月3日,舟山渔民在枸杞岛附近发现了美军飞行员的飞行靴;五天后,海军潜水员在60米深的海底定位到黑匣子。
这些重要物证被迅速送往北京,并经过苏联专家的帮助,成功解码出美机的完整侦察航线。这些证据最终出现在1958年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桌面上。
美军的搜救行动持续了48天,但最终未能成功,三艘航母不得不返回冲绳基地。而中国海军在事发现场设立的领海基点浮标,成为1958年中国宣布12海里领海基线的实际依据。
50年后的档案解密
2006年,五角大楼情报分析室收到了一只来自中国的檀木匣。里面放着泛黄的《东海空情记录簿》,其中一页上圈出了1956年8月23日的雷达轨迹,并附带了水下勘测报告,显示美军侦察机的残骸已被大陆架的运动埋入海底淤泥。这份迟到的档案解开了16个美国家庭多年的谜团。
其中一张照片尤为特殊:2005年,舟山的老渔民将捡到的美军身份牌交给军方,铜牌上清晰地写着“罗伯特·J·威廉姆斯”的名字。当美国防部长看到中国海军的遗体漂移轨迹模型时,感叹道:“他们连洋流数据都保存得比我们更为完整。”
历史的见证
这场危机不仅仅是一次空中冲突,它见证了中国从捍卫领空到扩展海洋主权的巨大转变。五十年后的今天,曾经的空中追击与海底较量,已化作档案馆中的历史文献,记录着那个时代中国从防守到进攻、从局部到全球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