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信心十足地表示:“如果中国反击,那就是大错特错,美国才是握有最大筹码的那一方!”他这么一说,似乎已经定了局。然而,接下来的几天,美股却暴跌,蒸发了近5万亿美元市值,而美债收益率也猛增。日本媒体甚至开始猜测,中国可能在抛售美债了。这个局面谁的责任呢?显然是美国,搞得自己像踩了西瓜皮,一滑就越发慌乱。明明是想通过加税“打断”对方的腿,结果先把自己的脚崴了。而中国,则稳如泰山,一步步布局。现在看来,贝森特口中的“最大筹码”,更像是张过期的优惠券,越看越没用。
2025年4月8日,贝森特再度放出狠话:“中国选择反制是个大错,美国拥有最大谈判筹码。”然而,就在他说话的前一天,美国股市出现了巨大的震荡,道琼斯指数暴跌1100点,标普500跌破4200点,创下了11个月来的新低。美股三大指数市值损失超过5.4万亿美元,这几乎可以用“金融地震”来形容。而这次震荡的起因,正是美国对中国实施了104%的超额关税。原本美国希望通过这一措施逼迫中国退让,结果中国毫不退缩,宣布对270类美国产品征收对等关税,并审查重要战略资源的出口许可。美国打算通过关税施压,没想到却引发了市场对“通胀反弹”和“出口受限”的双重担忧。
紧接着,接下来的两天,美国的3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从4.61%涨到了4.76%。美债市场和股市一起受到影响,纽约联储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加大短期回购操作,每天注资600亿美元,企图稳定市场流动性。与此同时,贝森特却还在坚持“美方拥有主导优势”,显得有些自信过头。然而,现实狠狠打了他一巴掌。《华尔街日报》4月8日报道称,当前美联储面临“高通胀、高赤字、高利率”的三重压力,而任何对华贸易的扰动,都会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美国的所谓“最大筹码”其实更像一颗“自毁定时炸弹”。中国在这场博弈中保持冷静,先是稳住了自己的市场,随后再撼动美债基础,让贝森特口中的“硬话”听起来更加空洞。
美国这些年对中国实施的“关税牌”似乎没能得到多少实际成果。自2018年起,美方已经对超过37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也提高到了19%以上。但2024年,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依然高达1.21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华的贸易逆差就占了近四分之一,达到了2954亿美元。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加税不仅没有减少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压垮了美国的制造业,推高了输入型通胀。
根据美国消费者联盟的数据,关税直接导致美国家庭的平均年度支出增加了985美元。而《彭博社》的分析则认为,“白宫对华加税的政策并没有迫使中国做出让步,反而使得美国企业承担了更高的成本。”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美国企业只能选择裁员或者减少生产。2023年开始,美国制造业的PMI指数连续7个月低于50,进入了萎缩区间。而到了2024年8月,像福特、特斯拉这样的美国大型制造企业纷纷宣布裁员逾万人,原因无一例外——供应链成本过高,难以维持北美的生产能力。
在另一方面,中国则加快了多元化出口的步伐,并且推动区域合作。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大幅上升,2024年突破了5.4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而美国想通过高关税逼迫中国的产业脱钩,结果只是将大量订单转移到了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但这些国家依然通过进口中国的中间产品,绕道继续“中制外销”。最终,美国收获的只是空关税,却失去了实际的订单,还推高了自己的通胀。
与此同时,4月10日,日媒《日本经济新闻》刊文警告称:“中国正在用金融手段反击美国,疑似在抛售美债。”这一背后反映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25年1月,中国持有的美债已降至7610亿美元,相比2018年最高的1.3万亿美元,下降幅度超过了41%。而从2024年下半年起,中国连续8个月减持美债,其中单月减持额在10月达到了270亿美元。
中国没有发声,但市场却已经提前“慌了”。4月7日至9日,美债市场出现剧烈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攀升至4.291%,创下年内新高。而让美国更加不安的是,中国不仅在“卖债”,还在推动“去美元化”进程。2024年,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总额首次突破13.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3%。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沙特、巴西、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本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在国际能源交易中的占比也首次突破了9%。
美国的真正软肋,并不在于关税或芯片,而是在于对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恐惧。一旦中国和其他国家开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依靠债务和印钞来维持经济的老路将会走不通。贝森特虽然说话很强硬,但背后的财政困境、债务危机和赤字失控,才是他无法摆脱的现实。
总的来说,尽管美国在贸易战中表现得强势,口气也非常硬,但中国的反制措施却步步为营,战略布局清晰。从贸易战到货币战,中国的应对并非激烈反击,而是精准布局,这种“奉陪到底”的态度,正是背后深思熟虑的战略耐力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