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印度举办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无人机军事演习——规模大、内容广,吸引了外界的高度关注。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军事实验,实际上背后有几条清晰的考量。
首先,这次演习是对今年五月印巴冲突后的反思与改进的延续。那场冲突里,印度在有人战机数量和技术上占优,本应取得显著成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回顾作战过程,印度军方发现:传统有人机作战在某些环节(例如情报收集、持续监视、快速信息传递和低成本打击)存在不足。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无人机——这种平台能在危险环境中代替人员执行任务,既能长时间侦察,也能灵活执行打击或诱导任务,成本相对较低、风险也小。
其次,全球战争形态的变化也在推动印度加速布局无人机。近年来多起冲突里——尤其是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无人机频繁出现,既当侦察工具也直接参与攻击,改变了传统作战模式。与此同时,各国也在加强反无人机能力,发展电子干扰、激光、定向能等手段来对抗无人机。这种攻防态势促使印度不得不既要学会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无人机,也要提高自身的反制能力。
具体到这次演习,印度有明确目的:一是检验无人机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实战能力。演习设置了多种模拟场景,包括长时侦察、目标指示、精确打击、编队协同(群体作战)以及与有人机和地面部队的联合作战,目的是看平台性能、指挥控制和情报链条能否高效运转。二是检验反无人机体系,模拟敌方无人机入侵时的探测、拦截和电子压制手段,评估现有防御装备与战术的有效性。三是为未来决策提供依据:继续大量进口国外先进无人机?还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无人机?演习结果将直接影响采购与研发方向。
此外,这次演习也带有示范和威慑意味:通过大规模公开演练,印度向周边国家和潜在对手展示其在无人机领域的重视与进步,同时试探自身在真实冲突中能否用无人系统弥补有人战机的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演习本身并不是万能的。无人机固然灵活、成本低,但它们也面临被电子战、反制系统和常规火力打击的风险;简单依赖远程打击武器并不能完全替代综合防护和战略决策。因此,印度的挑战在于把无人机整合进完整的作战体系:把侦察、指挥、打击、防护和后勤连成一体,而不是把无人机当成单一“万能解”。
总之,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无人机演习,既是印度对过去教训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演。通过检验操作能力、考察防御手段并评估采购与自主研发路径,印度希望在日益重视无人系统的国际军事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