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5岁的蒋经国乘坐一艘苏联货轮离开了中国,抵达海参崴后,他转乘火车前往莫斯科。当时,正值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国民党执行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然而,仅仅半年后,“中山舰事件”爆发,接着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全面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经国的处境急转直下,作为蒋介石的儿子,他很快从曾经的“座上宾”变成了众矢之的。这一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蒋经国,持续了整整10年。在这段时间里,蒋经国被迫远离家园,被安排到西伯利亚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饱受寒冷与饥饿的折磨。如果没有妻子蒋方良的悉心照顾,他可能很难度过那段艰难岁月。蒋经国曾感慨道:“这段岁月让我身心受创,那些教训永远刻在我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直到1937年,蒋介石才通过外交途径将蒋经国赎回中国,这段苦难的12年才告一段落。蒋经国回忆说,自己的父亲在那段时间里曾有过几次机会救他回国,但因为种种原因,蒋介石都放弃了这些机会。
第一次机会发生在1929年末。当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与苏联军队在东北爆发冲突,事件被称为“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最终失败,12月,蒋介石通过张学良派人与苏联签订了《伯力协定书》,约定两国平息冲突,恢复中东路共管等协议,但蒋介石最终未批准该协议。
1930年,蒋介石的妻子宋霭龄建议他通过承认《伯力协定书》来换取蒋经国的归国。当晚,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伯力记录》无异亡国,我宁愿牺牲一切,也誓不承认。”他还提到:“我为事业所累,怎能顾及家事,只是无以面对我母亲和她对孙儿的深情。”
然而,这并不是蒋介石放弃救儿子的唯一一次机会。1931年,涉及共产国际的牛兰夫妇在上海被捕,并被移交给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救出牛兰夫妇,苏联方面提出了交换蒋经国的建议,但蒋介石坚决拒绝。在日记中,他写道:“宁愿让经国留在苏俄,也绝不会为了交换罪犯而放弃自己的亲儿。”这种决绝态度与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类似举动相呼应,斯大林在德国捕获其长子雅科夫后,也拒绝用他交换德军高级将领保卢斯。
蒋介石一直在努力为蒋经国寻求归国的机会,但无论是外交交涉还是其他途径,蒋经国一直未能回国。尽管如此,蒋介石对蒋经国的思念和期望却越来越深。在1933年11月2日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经国在俄国,回家无期,不孝之罪,如何承受?”1934年8月15日,他再次写道:“近期生病,尤其怀念两个儿子,期盼他们能继承我的事业。”这时,蒋介石已开始有意培养蒋经国作为接班人。
期间,蒋经国本人也曾通过外交渠道表达过不愿回国的态度,甚至在信中痛骂父亲蒋介石。蒋介石认为这是苏联方面的“诈伪”之术。
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面临压力,谈判初期他仍坚决表示:“若要我牺牲国家利益,我宁可没有后代。”然而,随着谈判的推进,蒋介石最终妥协,同意一些条件,以换取自己和儿子的自由。其中一项回报就是,蒋介石同意释放苏联远东局的情报负责人雅科夫·布罗宁。
1937年3月,蒋经国告别斯大林,准备回国。斯大林赠送他一把手枪,作为告别礼物。那时,蒋经国已经27岁,他离开苏联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男子。12年的流亡岁月,蒋经国从一个青少年成长为一位身心成熟的男子,而这段经历,也深深刻在了他的一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