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造就英雄。三国时期是战乱不断的年代,各方势力为了利益轮番兴衰,涌现出许多军事天才。其中,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的,就是诸葛亮。关于他的一生有很多传奇故事,其中在赤壁之战前夕的一件经典计谋,曾让当时的群雄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前夕,蜀汉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连同盟的东吴也对蜀汉有些轻视。特别是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更是传闻中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以为然。于是,周瑜设计了一条计谋,想要考验诸葛亮,让他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琅琊箭。
谁知诸葛亮却沉着自信地在众将面前拍胸保证:三天就足够完成,并公开立下军令状。周瑜一时间心里暗喜,心想这人不是自取其辱吗?谁知接下来发生的,却是他意想不到的“草船借箭”计策:让草船在江面上行走,向曹魏大军借箭。
那么,诸葛亮为何敢把十天的期限缩短为三天呢?这里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要当众打压东吴人对蜀汉的傲慢态度。周瑜等人自以为蜀汉弱小,十天才造得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要三天就完成,这无形中向东吴人传递一个信号:蜀汉并非没有能人,你们的高大自信不该只盯着江东。
第二,他对地理与天气的了解也起了决定性作用。诸葛亮据说早就推算过,大江之上在三天后会出现东风和大雾,这样的天气对“草船借箭”极为有利。他缩短期限,正是要借助这种天气优势,提升计划的成功概率,同时也让人再次感叹他的神机妙算。
至于他为何不担心曹军来放火箭呢?这里也有两层原因。其一,江面当时已是一片大雾,曹军只能靠鼓声来传递进攻信息,根本看不清远处的情况,更别说看到诸葛亮的草船了。其二,曹操为了克服北方士兵不熟水战的弱点,将战船连成“连营”,以便于指挥作战。然而这种连营之势,一旦着火,火势就会在连带的船只之间横竖蔓延。也就是说,若曹军真的放火,反而可能伤及自家人,得不偿失。
于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计划在雾天中悄然展开。他让草船排成一列,躲在江面迷雾里,借由曹军的箭雨来“收集”箭支。待箭雨到来,草船上的兵士便迅速把箭插上船去,整整十万支箭就这样被“借来”。这场妙计不仅完成了补给,还让周瑜等人对蜀汉的智慧叹为观止。
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后来,孙吴方面还另设心思,用“苦肉计”等策略进一步迷惑曹魏,最终在战役中也运用火攻等手段,烧毁了曹营的一些据点。这一连串计谋,既显示了多方博弈的险恶,也让人惊叹战争中的智谋与谋略无穷。
这段故事至今仍让人感慨:在极端的压力与不确定中,冷静、勇敢、善用时机与环境,往往比单纯的兵力对比更能决定胜负。你怎么看这段历史中的智慧与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