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之间,虽然表面上兄友弟恭,但实际上一直在暗中较量。李建成对弟弟身边的那些武将心生忌惮,特别是像尉迟恭这样的人物,因此他也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够支持自己的像尉迟恭那样的武将。
巧合的是,李建成真的找到了一个这样的武将,而且这个人的武艺与尉迟恭不相上下。这个人的名字叫罗艺,听过《隋唐演义》的人对这个名字可能不会陌生,因为在小说中,罗艺是罗成的父亲,也是秦琼的姑父。书中的罗艺正直且擅长使枪,罗成的枪法就是他传授的。除此之外,他还被隋朝封为靖边侯,封号北平王。
然而,历史上的罗艺与小说中的形象大不相同。首先,书中所描述的罗艺曾是北齐的燕王,后来投奔隋朝,但实际上,历史上的罗艺在隋朝中期才崭露头角。罗艺的父亲叫罗荣,也是隋朝的武将,罗艺的武艺就是跟父亲学的。书中的罗艺与历史上的罗艺并没有任何关系。
在小说里,罗艺是正面人物,但历史上的他并不那么正直。史书中评价他“性桀黠,刚愎不仁”。比如,在年轻时,罗艺官职不高,他曾被李景节制,但脾气暴躁,经常与李景发生争执,甚至曾诬陷李景谋反。尽管隋炀帝对李景很信任,未听罗艺的诬陷,但罗艺依然未能收敛脾气。
隋朝末年,民变四起,罗艺镇守的涿郡因为资源丰富,成了起义军的目标。当地军营人心涣散,许多将领都不愿出城迎敌,每次都是罗艺独自上阵。甚至有些将领与他结盟,计划暗中杀掉罗艺,自己独立。可是,罗艺机警地安插了探子,得知了他们的阴谋。
罗艺决定反击,他借机宣称涿郡独立,并且成为“幽州总管”。他通过自己在城中百姓中的威望,宣称朝廷从未关注百姓疾苦,而是从百姓手中搜刮财富。在罗艺的鼓动下,百姓反而支持了他。随后,罗艺大肆分发财物,百姓欢欣鼓舞,罗艺趁势自立为“幽州总管”。
罗艺深知隋朝即将崩溃,决定投靠李唐。他在李渊建立唐朝的第三年,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地盘投降了李渊,并被封为燕王。为了表彰罗艺的归顺,李渊赐他国姓,让他改名为李艺。
罗艺驻守在涿郡,继续执行任务。后来,李世民带领唐军征讨刘黑闼,罗艺的任务是阻止刘黑闼的弟弟刘十善支援兄长。战斗胜利后,李建成对罗艺十分赞赏,并鼓励他向朝廷申请入朝。李建成的推荐使得李渊同意了罗艺的请求,罗艺终于进京,被任命为左翊卫大将军。
罗艺进入长安后,得到了李渊和李建成的重用,风头一时无两。但随着权力的膨胀,罗艺变得傲慢自大,甚至在一次李世民派遣的视察中,罗艺的士兵将李世民的使者打伤。李世民对此非常不满,向李渊报告了此事。恰逢此时突厥入侵,李渊借机将罗艺调往边疆。
李建成本想留住罗艺,但李渊坚持将他调走。此后,罗艺再也没有回到长安。甚至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罗艺并未参与。李世民登基后,虽然知道罗艺没有参与政变,但他与罗艺关系并不好,因此罗艺心生恐惧,整日惶恐不安,甚至准备起义反叛。
一日,罗艺的府邸里来了一个“算命的神婆”,这位“神婆”向罗艺一家人预言称,罗艺的妻子孟氏将来有机会成为皇后,罗艺自己也有机会登上帝位。罗艺一家人信以为真,决定举兵反叛。但罗艺的部下并不支持他,最终罗艺被手下杀害,头颅送给了尉迟恭,最后被带回长安。
李世民看到罗艺的死讯后感到十分惋惜。他没有削弱罗艺的职务,也没有与他发生冲突,但罗艺自己却因过于自负而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李世民得知真相后,进一步追究了当初误导罗艺的“算命婆”并将其处决。
故事的教训是:人若自知,不应贪功冒进,否则最终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失去的是自己原本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