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继位后,比他的父亲刘备更有一个特点:刘备的子嗣不多,虽然他有过几个儿子,但成年的只有太子刘禅、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而刘禅则至少有七个儿子,其中包括太子刘璿、安定王刘瑶、西河王刘琮、新平王刘瓒、北地王刘谌、新兴王刘恂和上党王刘虔。
当时季汉灭亡时,太子刘璿已经四十岁(生于224年,逝世于264年),并与姜维一同遭遇了不幸。姜维本来试图通过钟会的支持,重新振兴季汉,但最终失败了。如果姜维的忠诚计划成功,汉朝有可能迎来第二次复兴,不过刘璿将成为新一任皇帝,而非刘禅。刘禅并不热衷于权力,对于他来说,当太上皇的生活远比当皇帝轻松愉快。
有趣的是,刘璿没有继承帝位的遗憾,甚至在《反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有了不同的设定:在刘禅还作为太子时就已经遭遇了刺杀,而五虎大将和徐庶、庞统等人则帮助刘璿一统了三国。
《反三国演义》中的刘璿,被称为“中兴少主”。从历史推测,他极有可能就是刘璿而非其他人。历史上,曹操和刘表的经验告诉我们,恢复大汉的主要人物应该是刘璿。毕竟刘备最为推崇的是“嫡长孙”,如果刘璿能够继位,按常理应完成祖父刘备的复汉之愿。
假如刘璿真的实现了复兴,封赏也自然不会少。比如在击败魏国和吞并吴国后,刘璿可能会按照功绩进行封赏。例如,关羽和丞相庞统就会参与其中,刘璿的诏书会像这样写道:六位异姓王每人食三万户,魏延、姜维、王平等功臣食二万户,而其他重要将领则各食万户。
这个封赏中,刘璿特别安排了庞统的位置。尽管庞统作为丞相拥有重要地位,他的食邑反而仅为五千户。虽然这看起来有些不公,但庞统个人并不贪图名利,他宁愿自己牺牲一些,确保国家稳定。庞统这一行为,也从侧面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他不会为了虚名而引发内部分歧,宁愿将自己定为五千户食邑,这对其他人是个警示:即使是最少的食邑,他也已尽职尽责。
庞统的功劳不逊色于诸葛亮,尽管他去世较早,季汉的大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庞统和关羽手中。关羽甚至在历史上拒绝了大将军之职,依旧担任着大司马。这表明关羽与庞统两人并非单纯地争权,而是为了国家大义,尽量避免纷争。
此外,庞统与关羽辅佐刘璿的治国理念也非常理想化:例如,他们规定军队中的士兵,无论战斗还是伤残,都会得到照顾。对于阵亡将士的家庭,也会给予充分的抚恤,这无疑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稳定与安定。
《反三国演义》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刘备能够在当时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甚至救出徐庶的母亲,避免庞统亲自出战,或许他就不会在用人方面出现如此大的短板。对于刘备来说,缺少有力的谋士和将领是他未能成功复兴汉室的关键因素。如果刘备手下有五虎大将与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人的帮助,他也许能更合理地搭配这些人才,最终一统三国。
在你看来,假如你是刘备,在面对这些有才华的谋士和将领时,你会如何进行安排和封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