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皇室争斗中,最为激烈的一场莫过于“九子夺嫡”。这场皇位的角逐把许多皇子和大臣拖入了权力的深渊。然而,在这场风云变幻、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中,有一位皇子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的名字叫允祹,尽管在众多兄弟中他极为引人注目,但他始终不争权、不夺利,甚至连其他皇子都没有把他当作威胁。而在众多皇子争斗的背景下,他却专心从事“白事”事务,最终活得最长久,甚至在雍正晚年仍受到了特殊优待。究竟他是“大智若愚”还是对政治没有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允祹一生的故事。
允祹是康熙帝的第十二子。与一些显赫皇子不同,允祹的母亲家族地位较低,甚至不算显赫。所以,他的母亲虽然亲生,却未能给他带来什么权力上的支持,也从未向他灌输过争夺皇位的想法。由于母亲家族地位不高,允祹小时候并未由母亲亲自抚养,而是交由宫中的苏麻喇姑照顾。
苏麻喇姑是孝庄太后的侍女,宫内外对她充满尊敬。她不仅经历了五任帝王的更替,也与孝庄太后有着深厚的关系,因此在宫中有着一定的权威。当孝庄去世后,苏麻喇姑虽然离开了权力的核心,但她依然过得安稳。康熙帝非常信任苏麻喇姑,认为她具有沉稳的性格和睿智的眼光,于是便将年幼的允祹交给她抚养,希望她能够继续照顾这个小皇子,也希望能为她带来些许安慰。
允祹被苏麻喇姑抱养时才不过婴儿,年纪相差很大,但苏麻喇姑并没有因为自己已年迈而有所顾虑。毕竟,她曾是康熙帝从小到大的照顾者,自己对皇子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她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传授给了允祹,用“孝顺”和“贤德”的准则教育他。正是在苏麻喇姑的教导下,允祹从小便显现出聪慧的天赋,并且非常好学。虽然他的地位始终不高,但因其聪明和踏实,深得康熙帝的宠爱。
到了允祹二十五岁时,他终于被封为固山贝子。虽然这是个低于许多其他皇子的封号,但他并未因此而心生怨恨。与其他许多皇子不同,允祹并没有过多追求荣誉和权力,他依然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低调心态。即便如此,他在父皇心中的地位却逐渐上升。
这时,朝中大臣和各位皇子正因皇位的继承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太子因得罪父皇而被废除,这使得其他皇子纷纷蠢蠢欲动,想要争取这个空缺的储君位置。但允祹却选择了保持中立,不参政、不参与任何派系斗争。康熙帝看在眼里,逐渐对他产生了信任,将一些重要职务交给了他。
其中,允祹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处理起了太后的丧事,并且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康熙帝的极高评价。其他皇子看到他逐渐崭露头角,也想把他拉拢到自己阵营中,但他却一一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允祹深知此时皇位争斗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站在哪一方,都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丧命。与其冒险去争夺权力,不如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保全自己,这也是他选择“做白事”而非参与权力斗争的原因。
允祹的“与世无争”赢得了康熙帝的青睐,康熙甚至将重要的军事职务交给了他,使得他在清军中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一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政治经验,也让他获得了康熙帝更多的信任。
当康熙帝驾崩后,允祹继续受到了雍正帝的优待。雍正帝即位后,也将他封为郡王,但由于允祹在处理事务时不够严谨,曾一度被降级为贝子。雍正帝显然是在试探他,希望看他面对爵位的升降是否仍能保持平静心态。果然,允祹并未为此心生不满,而是始终淡然处之。几个月后,他的郡王爵位得以恢复,这种不争、不躁的态度最终得到了雍正的认可。
允祹的一生并没有被权力斗争所吞噬,而是在平静中度过。他不仅深得康熙与雍正的宠爱,还在乾隆年间,因其为百姓打开粮仓,帮助百姓度过水灾难关,获得了乾隆帝的尊重与敬佩。允祹的举止一向低调、善良,他一生的行事风格也使他在民间积累了极高的声望,成为了百姓口中的“好皇叔”。
允祹的母亲活到97岁才去世,而他也因身体衰退,于母亲去世后三年安详离世,享年79岁。他的一生在政治风云的激荡中保持了独特的淡泊,成就了历史上无争无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