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萧锋在面对日军的重重围堵时,凭借自己的指挥智慧,成功带领部队突围。然而,当他回到军分区时,杨成武却严厉地训斥了他,甚至威胁要撤掉他的职务。这场争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杨成武为什么要撤萧锋的职呢?
事情要追溯到1937年,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与日军的第一次接触后,我军才意识到日军的战斗力远超预期。为了建立抗日根据地,聂帅奉命前往五台山地区。作为三大主力师之一的115师,战斗力极为强悍,其中不少老兵曾参与过南昌起义,经验丰富。因此,毛主席决定将开辟根据地的任务交给他们。
115师不仅是一支百战之师,聂帅本身也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为了在山西建立根据地,聂帅带领着这些老革命闯入了敌占区。在当时,山西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阎锡山几乎无法再有所作为。此时,我军在山西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要在这里开辟根据地无异于逆水行舟。
然而,凭借聂帅的领导和115师的坚韧不拔,我军终于在五台山地区成功建立了根据地,随后成立了晋察冀军区。军区成立后,革命力量迅速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随着革命力量的不断扩展,晋察冀军区决定整合军力,设立多个军分区。115师最优秀的指战员都被任命为各个军分区的司令员,其中第一军分区的司令员就是杨成武。杨成武是我军的一员老将,革命资历深厚,他在长征时率领红一师开路先锋,战功赫赫。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杨成武的能力和地位自是无人质疑。
杨成武上任后,迅速推动军分区的发展,希望能有所建树。为了保卫并扩大根据地,他决定整编当地的作战部队,并将这项任务交给了萧锋。萧锋也是一位老革命,资历深厚,甚至比杨成武还要早两年参加革命。杨成武曾承诺萧锋将担任新三团的团长兼政委,邱蔚则担任副团长。
为了迅速建立新三团,军区派遣了许多经验丰富的老红军担任干部,而新三团的战士也都是当地的县大队和支队成员,虽然这些战士没有正规部队的训练,但他们的战斗力依然强大。
新三团成立后,萧锋带领部队赴涞源作战,取得了许多胜利,给日军带来了沉重打击,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支持。然而,随着局势逐渐好转,萧锋收到了一封来自军分区的任命书,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
当初,杨成武承诺萧锋担任新三团的团长,但任命书中却让邱蔚担任了团长,萧锋只担任政委。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动让萧锋十分不解,因为他事先没有接到杨成武的任何通知。这让他心中充满了疑虑,但作为军人,他还是决定服从命令,继续带领新三团发展。
然而,局势很快发生变化。5月,日军开始进攻新三团,萧锋决定主动出击,带领部队两次歼灭了日军数百人,并缴获了大量战备物资。虽然战斗力大增,但日军并没有轻易放弃,反而调集了大规模兵力围剿新三团。
面对日军的围攻,萧锋采取了灵活的运动战策略,不与敌人正面硬碰硬,而是巧妙地通过机动打击来削弱敌军力量。尽管如此,新三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他们成功突破了敌军封锁,并在吉家庄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
然而,萧锋和他的部队在艰难撤退过程中,再次遭遇了日军的追击。在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后,萧锋最终在牛大人庄建立了新的根据地,并通过顽强抵抗成功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
在战斗结束后,萧锋被杨成武召见,汇报了战斗情况。令萧锋没想到的是,杨成武并没有夸奖他的英勇表现,反而指责他擅自行动,导致部队差点被围歼。杨成武表示,他已经向聂帅报告,准备撤掉萧锋的职务。
这一消息让萧锋感到愤怒。作为指挥官,他认为如果按命令行事,部队早已全军覆没。自己凭借果敢的决策,才挽救了整个部队的性命,却换来批评和免职,这让他心情愈发激动。当场,他对杨成武大发雷霆,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争执。
第二天,萧锋果然被免职。愤怒的他找到聂帅诉说冤屈。聂帅听后表示,杨成武的处理方式有失妥当,但萧锋的态度也并不理想。他提醒萧锋,革命斗争中的硬骨头精神要用在与敌作战上,而不是和同志争执。
最终,在聂帅的安排下,萧锋被调任到政治部担任巡视团主任。虽然双方都做了自我反省,但这场风波却在两人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裂痕,直到最后,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