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可杀之……”李世民躺在病床上,疲惫地叮嘱儿子李治处理朝堂事务。李治听到父亲的话后,神情震惊。他认为这个人不仅功勋卓著,而且未来对唐朝的发展也将有巨大贡献,怎能如此草率地处置他呢?
看出儿子疑惑的李世民闭上眼睛,深深叹息道:“朕是怕你压不住他……” 这个被李世民提到的人,正是将军李勣。李勣,原名徐世勣,生于隋朝末年,家境富裕,父亲徐盖是当地的知名慈善家,从小便教导他乐善好施、宽厚待人。尽管李勣出生在一个富贵之家,但他并没有像许多公子哥一样迷恋奢华的生活。相反,他对军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看到社会动荡,百姓疾苦,决心参与到改变现状的行动中。 在动荡的时代,李勣联合翟让等人组织了“瓦岗军”。由于出色的组织和指挥能力,瓦岗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最强的起义力量之一。李勣在队伍中赢得了许多人的敬重,其中包括李密。李密刚开始只是瓦岗军的一名普通成员,然而,凭借其非凡的野心和手段,李密迅速从外部人员成长为军中的核心人物,甚至不惜在一次聚会中设计杀死翟让,重伤李勣,成功篡夺了军权。 然而,李密过度扩张自己的权力,做出了一些背叛的行为,这导致了瓦岗军的逐渐失败。最终,李密为了保命,决定投靠李唐王朝,主动向李唐表忠心,并将自己的部队献给李唐。 此时,李勣站在了十字路口:是继续带领瓦岗军抵抗,还是投降李唐?经过一番深思,李勣选择了后者。他坦诚告诉李密自己的决定,并表达了对李唐的忠诚。李勣的做法符合他一贯的性格——不贪图权力,而是选择为国家未来谋求一条稳妥的道路。李渊对他刮目相看,认为李勣是个有大局观、识时务的人。因此,李渊不仅将他收为己用,还赐予了他与自己同姓的名号,给了他大将军的封号,并委任他为曹国公。 李勣随即被调入李世民麾下。李世民和李勣的合作成了历史上的经典搭档。两人相互配合,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战功,打败了王世充、窦建德等一批强敌,甚至获得了李渊特别赐予的“兄弟装”,穿着黄金甲,坐着专用马车,成为朝廷的风云人物。 李勣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卓越,在平定突厥、征讨高句丽等战役中屡立战功,更因为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在李世民登基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李世民称赞他为“比白起、卫青、霍去病都还要出色”,这种评价极其高明,甚至让他在李世民心中地位仅次于李靖。 然而,李世民深知,李勣虽然能打仗,且在政治上有一番见识,但他一贯不贪权利,随和且宽厚。李世民担心自己去世后,李勣可能因不争名利反而成为他儿子李治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李世民决定在临终前对李勣进行一番“限制”,既让李治感受到恩宠,又为将来可能的冲突做预防。他将李勣贬职,先让李治感受到权力的恩赐,再看他如何处理。 李治即位后,开始重用李勣,并对他加倍恩宠。李勣心中清楚,自己是被李治看中的重要人物,因此十分谨慎,时刻保持对李治的尊敬与忠诚。他甚至主动去除自己名字中的“世”字,避免和李世民的名字产生辈分上的冲突。李勣始终明白,在皇权更迭的复杂背景下,只有绝对忠诚才能保全自己。 李治对李勣深信不疑,甚至多次让他进宫,与自己共议国事,还为他专门写了序文,赋予他宰相之职。然而,在李治统治的中期,李勣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对涉及武则天的宫廷变动,他始终保持距离。这一决定,令他在武则天掌权期间得以保存性命,直到他晚年。 在李治计划再次征讨高句丽时,七十二岁的李勣再度挂帅出征,一路带领大军从长安出发,直至平壤将高句丽彻底打败,之后他安然辞世,享年七十多岁。李勣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他的一生,也深刻影响了大唐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