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安好!感谢关注~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一位右眼失明的将军从容就义。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写下寥寥数语的遗书,却字字千钧。
这位将军就是陈宝仓——一位曾在抗日战争中威震敌胆,最终为祖国统一大业献出生命的隐蔽战线英雄。
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开播,这部尘封已久且悲壮无比的历史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
陈宝仓1900年出生于北京,年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的他凭借努力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以优异成绩毕业。
抗日烽火中,他屡建战功,在安徽宣城战役中身负重伤,全身有200多处伤,右眼失明,成为“独眼将军”。
在武汉负责防务期间,陈宝仓开始接触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由衷敬佩他们的作风,赞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9年任第四战区代理参谋长期间,他不仅支持中共广东省委创办的《新华南》半月刊并亲自撰稿,还领导编写了《游击战规范》,这些教材后来被秘密转送到延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解放台湾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陈宝仓在这年受中共华南局和民革中央的派遣,怀揣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前往台湾开展情报工作。
在台湾,陈宝仓被任命为“国防部”中将高参,他与官至台湾参谋次长的吴石将军密切配合,开展情报工作。
陈宝仓利用职务之便,将获取到的台湾中、南、北部各防守区的部队番号、兵力部署等重要资料,手写整理绘制成表格后交给吴石,这些情报对了解台湾防御体系具有极高价值。
随着台湾局势日益紧张,陈宝仓敏锐地预感到了危险。
1949年深秋,他的三女儿陈禹方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载着被五花大绑犯人的军车,惊恐地回家告知父母。这一幕让陈宝仓下定决心安排家人撤离。
他精心设计了一场“家庭不和”的戏码——让夫人带着三个女儿以“不堪忍受丈夫风流”为由,负气离开台湾前往香港。
为了不引起注意,陈宝仓甚至没有亲自送行。
更棘手的是,他唯一的儿子陈君亮是适龄男丁,按规定不能离开台湾。陈宝仓托人为儿子办理了一张“差甲证”(出差证明),临行前与儿子促膝长谈,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1950年1月,儿子平安抵港与家人团聚,这时距离陈宝仓被捕仅剩两个月。
家人安全撤离仅三个月后,灾难降临。
1950年3月,台湾地下党负责人蔡孝乾被捕叛变,导致大批地下党员暴露。
吴石被捕后,在其家中搜出一份手写军事情报,经笔迹核对,确认出自陈宝仓之手。陈宝仓随即被捕。
在狱中,陈宝仓展现了惊人的意志力。据国民党保密局档案记载,他们用“狡狯”、“镇定”来形容陈宝仓,认为他是“最难审”的一员。
面对酷刑,他“坚不吐实,没有招供一人一事”。
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在临刑前从容写下遗书:
“永康街十三巷七号段翔九兄鉴:弟已被判死刑,请转告家属死后即用火葬。
陈宝仓绝笔 六月十日”。
当天,他与吴石、朱枫、聂曦一起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
2017年10月,曾与陈宝仓同一监狱的张老先生与陈宝仓后代在北京合影
陈宝仓就义后,他的友人冒险领回遗体并火化。
骨灰由女儿同学殷晓霞带至香港——她为此丢掉自己的行李,将骨灰盒绑在身上,趁夜潜水私渡登岸。
当陈宝仓的夫人拿到骨灰盒时,里面的骨灰还是潮湿的。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陈宝仓举行隆重公祭,由副主席李济深主祭,宣读长篇祭文《悼念陈宝仓同志》,褒扬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的贡献。
1952年,陈宝仓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历史不会忘记陈宝仓将军的一生,这是从旧式军人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壮丽篇章。
他曾在诗中写道:“浮名身外事,应不愧苍穹”,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曾受陈宝仓帮助的越南共产党领导人黄文欢后来赋诗悼念:
“陈宝仓,陈宝仓,你的为人堪表彰。寒松却自铺郁绿,幽兰还自溢芬芳……一个人为国殉义,千万人奋振激昂。”
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花岗岩墙体上刻有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846个当年牺牲于台湾的烈士英名。
这些英雄们在新中国的曙光已经照耀大地的时刻,为了祖国统一大业,毅然深入虎穴,最终将生命献给了信仰。
他们的功绩,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