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了辽东、吉林、黑龙江三省,并企图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一个亲日本的傀儡政权。最终,爱新觉罗·溥仪成为日本选择的代理人。
溥仪之所以成为最佳人选,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他并不属于任何政党,政治立场中立;其次,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仍然受到了满洲和蒙古贵族的尊敬;第三,尽管冯玉祥将他赶出紫禁城,溥仪依然渴望复兴清朝。综合来看,溥仪在日本看来无疑是建立傀儡政权的理想人选。
然而,在溥仪离开皇宫后,他一直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之下。为了将溥仪顺利送往东北,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一个秘密行动。1931年11月,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在天津制造了一个事件,成功将溥仪从天津日租界带到东北。
在日本的支持下,1932年3月1日,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在张景惠家召开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满洲国”。溥仪于3月9日正式宣布成为“执政”。虽然两年后,溥仪的身份从满洲国“执政”转变为“大满洲帝国”的“皇帝”,但他始终是日本的傀儡,直到日本在1945年8月17日宣布投降,溥仪才宣布退位,满洲国随之灭亡,存在了13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满洲国存在时间不长,但它的“国际地位”却很高。在当时的全球约80个国家中,有23个国家或政权与满洲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多数承认满洲国的国家都是轴心国成员或其附属国。
1940年9月27日,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轴心国正式结成军事集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些国家未加入三国公约,但他们的立场却亲近轴心国阵营。由于满洲国是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轴心国及其附属政权对满洲国的外交承认自然也就理所当然。
例如,意大利、纳粹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和泰国等国,都是轴心国阵营的一部分,均承认了满洲国。此外,西班牙在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领导下,作为意大利和德国的盟友,也支持满洲国,并与其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有意思的是,波兰在1938年10月19日也承认了满洲国,并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是不到一年,波兰就被德国迅速侵占,最终灭国。流亡政府在1942年取消了对满洲国的承认。
除了这些独立的轴心国,还有一些由意大利和德国控制的傀儡国家与满洲国建交。比如,克罗地亚独立国是在意大利支持下成立的傀儡政权,存在仅四年。纳粹德国扶持了斯洛伐克、维希法国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等三个傀儡政权,这些国家也承认了满洲国。
日本作为轴心国的核心成员,当然也承认满洲国。1932年9月6日,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且任命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为驻满洲国大使,有权否决溥仪的任何决定。此后,日本控制下的傀儡政权纷纷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包括汪精卫控制的南京伪国民政府、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缅甸国和菲律宾第二共和国等。
在远在美洲的地区,萨尔瓦多和多米尼加也与满洲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萨尔瓦多在1934年承认满洲国,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与其建交的国家,虽然后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萨尔瓦多倒向了同盟国阵营。
更令人讶异的是,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曾承认满洲国。苏联当时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决定与日本达成协议,承认满洲国的存在。作为协议的一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国也不得不跟随承认满洲国。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国家和政权的“疆域”都在中国境内,却认可了一个与中国主权完全无关的伪满洲国。
满洲国的承认者,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多,但其所代表的国际政治格局,却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舞台上复杂而微妙的外交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