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曾国藩是四大名臣之一,但他年轻时也曾是个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如果他一直这样挥霍青春,恐怕也不会有后来那么辉煌的成就。那么,曾国藩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来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呢?为什么说他的做法让别人都不敢效仿呢?
曾国藩的家庭并不富裕,在清朝末期,贫寒的家庭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改变命运。所以,曾国藩的崛起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充满励志色彩的道路。像他这样出身寒门的学子,四处奔波,想要成功可谓困难重重。彼时,百姓普遍认为,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只有做了大官,家才算是荣耀。
然而,读书这条路对许多家庭来说根本不现实。家境贫寒的家庭,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可能指望能把孩子送去书院读书呢?曾国藩的家虽然也是以种地为生,但家庭里一直有很强的学术氛围和教育信念。
曾国藩的爷爷,虽然没受过正统教育,识字不多,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年轻时,曾爷爷虽有一身武艺,但因为文化素养不足,家族遭遇了大难,祖产几乎丧失,这让他痛心不已。为了改变家族命运,曾爷爷拼命工作,几年后终于让家里恢复了生计。后来,他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决心让自己的儿子们都接受教育,尽管他自己并未上过学,但他坚定地要求子孙要好好读书。
曾国藩的父亲虽然也努力读书,最终只考中了秀才,但并未能更进一步。他在家乡开了一家私塾当了教师,曾国藩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样一个家庭,正是曾国藩求学之路的坚强后盾。家里有一位崇尚学问的爷爷,还有一位考上秀才的父亲,曾国藩从小便没有学业上的阻碍。
五岁时,曾国藩开始了启蒙教育,六岁便进入了父亲创办的私塾,十五岁便通过童试,成功成为了童生。七年后,他参加院试,再次考中秀才。虽然这样的成绩算不上出类拔萃,但曾国藩并未灰心丧气。在考中秀才后的第二年,曾国藩前往岳麓书院求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便考中了举人,这让曾爷爷兴奋不已。
随后,曾国藩父子准备去京城,他的爷爷也出资支持,送他去京城准备会试。在离开家乡之前,曾国藩与青梅竹马的欧阳氏举行了婚礼,尽管两人有五岁的年纪差距,但他们曾经约定:等曾国藩考上举人,就迎娶她。这个誓言在一般人眼里可能难以实现,但曾国藩做到了。
然而,进入京城后,曾国藩由于没有了家人的监督,逐渐陷入了懒散和放纵。没有学业压力的他,每天都在享受和妻子共度的闲适时光,甚至整天不出门。如果不是担心生病,可能他连床都不想下。这种安逸的生活方式,直接导致了他的学业荒废。在第二年的会试中,曾国藩落榜,消息传回家乡,曾国藩的家人都感到失望透顶。
这次打击让曾国藩痛定思痛,决心要再接再厉,为了避免继续受到妻子的影响,他将刚刚生完孩子的妻子送回了老家。其实,曾国藩并非不想陪伴妻子,而是家里已经穷得几乎快撑不下去了。为了节省开销,他决定住进免费的长沙会馆,而将妻子和孩子送走,这样他可以专心备考。
然而,曾国藩低估了自己在孤独中所能保持的专注。他在京城结识了一名风华绝代的女子,成为了她的“狂热粉丝”,频繁造访,最终彻底荒废了学业,甚至生病卧床了三个月。经过这次大病,他深刻反省,明白自己若继续沉迷于欲望,将永远无法取得成功。
曾国藩最终决定戒色禁欲。他开始转移注意力,投入到下棋、书法、绘画等活动中,尽管这些不算正业,但至少能保持他心神的清静。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开始通过写日记来警醒自己,每当心烦意乱时,他便用日记痛骂自己,直到情绪平复。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且耗时,但却异常有效。
经过几年的自我约束,曾国藩最终在三年后的会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中进士,获得了朝廷的赏识,步入了仕途,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最重要的重臣之一。
通过这一系列的自我修炼,曾国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戒色修身的榜样。尽管他的方法笨拙、辛苦,但正是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让他最终走上了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