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的上百万日本人从曾经的“太君”变成了低声下气的普通人,甚至曾经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员,也纷纷卷起裤脚,拿起扫帚在街头打工。那种曾经骄傲的姿态,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处处弯腰、谦恭的态度,令许多人感到厌恶。
当时,日本政府曾推行大规模移民政策,许多日本女性被安排到东北定居。这些女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她们过得是“贵”字当头的日子。不仅在社会地位上高高在上,就连普通百姓眼中,她们也是“高不可攀”的存在。她们中的许多要么是日本殖民官员的妻子,要么是参与乡村开拓的“开拓妇”。这些女性大多享有土地和各种特权,生活无忧无虑,简直是衣食无缺。
沈阳车站周边,曾是伪满洲国的核心地区,日侨聚集,商业繁华,咖啡馆、歌舞厅、和风酒馆等一应俱全。某位日侨妇人回忆说,她家住的是两层洋楼,佣人多到数不清,连倒茶倒水都要排队。她喜欢穿丝绸和服,木屐轻步走在街上,手里常持扇子,气派十足。那个时候,她们的阶层几乎没有人敢轻视。
然而,1945年8月15日的投降消息一传来,所有的美好生活顿时崩塌。曾经衣着光鲜、端庄的日本妇人们,再也顾不上保持风度,慌乱中开始收拾行李,想方设法逃命。有些人哭喊着:“我们会被杀掉!”有钱有门路的人尽力寻找逃回日本的途径,因为他们知道,日军在中国做下的恶事,自己的身份早已成为不安的根源。深厚的历史仇恨让他们知道,即便大多数人并不想迁怒平民,但日后的生活也将异常艰难。
随着投降后形势的急剧变化,曾经的日本官员失去了庇护,普通日侨也变成了无人照顾的难民。日本人从一开始的尊贵身份消失,连每天的温饱问题都成了问题。沈阳车站曾是他们优越生活的象征,但此时却变成了他们的“绝望之地”。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1945年末,沈阳的街头挤满了无家可归的日侨。他们住在简陋的工棚中,男女老幼一起挤在地上过夜。即便有几件棉衣,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
一个名叫小野美穗的年轻日本妇女,在寒冷的桥头上抱着她不到一岁的孩子站着,冻得瑟瑟发抖。她的丈夫在战争前参军,早已失踪。美穗没有亲人,也没有食物,她只能在路边等待雇佣。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回日本?”她苦笑着说:“连一张回家的车票钱都没有。”她等了一天又一天,但机会越来越少。她的条件是干一天的活,换一顿饭,但多数人连这份微薄的报酬也难以承受。
很多日侨没有依靠,回不去日本,又不想回去。于是,结婚成为了许多日本女性的选择。她们与中国男人结婚,不管对方年龄大小、相貌如何,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搭个伴,就嫁了。统计数据显示,投降后的两个月内,竟有11万名日本女性与中国男子结婚。甚至在日本大规模移民的十几年里,这个数字也超过了日本女性与中国男性结婚的总和。
这些婚姻背后,有着深深的无奈和渴望。方正县的一位农民张先生回忆,他娶了一个名叫真纪的日本女子,真纪身形瘦弱,穿着破旧的棉袄,但她能做家务、洗衣、做饭,什么都能干。真纪告诉张先生:“嫁给你,不是因为其他,而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虽然最初的婚姻充满了现实考虑,但他们后来过得相当和睦,还育有一子。
1946年春天,日侨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中美联合决定通过葫芦岛港将滞留的日本人遣返。站在码头上等待的人,大多数是女性和孩子。美军的运输船艘艘停泊在港口,船舱能够容纳成千上万的人,但依旧显得十分拥挤。运输的过程充满艰难,但葫芦岛港的民众却展现了极大的善意,他们不仅没有怨恨这些日侨,反而送来粮食和衣物,还在寒冷中为他们搭建临时住所。
一个感人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一位卖煎饼的老人,将最后一张热腾腾的煎饼递给一个日本小姑娘,还安慰她:“你还小,日子会好起来的。”小姑娘接过煎饼,忍不住泪如雨下。
不过,遣返过程并不顺利,许多日侨在港口等待了几个月。一个亲历者回忆,她们住在简陋的临时住所里,孩子们每天因饥饿而哭泣不止,直到登船那天,大家才终于看到了希望。
1946年5月7日,第一批日侨登上了前来接人的船只,离开了这片曾经让他们深陷苦难的土地。每一天,葫芦岛港都有五六艘船启航。六个月后,超过一百万的日本人踏上了归途,其中也包括真纪和她与第一任丈夫的孩子。原本,她嫁给当地人是为了避免被遣返回日本,但根据规定,这些婚后才嫁的女性依然在遣返名单之中。
然而,也有一些人选择留下,尤其是那些在1949年8月之前已经与中国人结婚的日侨女性。她们大多已经在当地扎根,有了孩子。
这些日侨,承载着那个特殊时代的记忆。他们既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每个人的命运充满变数,但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总有人需要承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最后一批日侨的遣返,这些与战争相伴的日本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土。
---
参考资料:
《百万日本侨俘葫芦岛大遣返》,《走进葫芦岛》2023-07-23
《1949—1972年中国处理对日战后遗留问题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