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这样您就能随时阅读到更多精彩内容,支持作者创作。文中可能会有5秒广告,广告结束后,您可以免费阅读全文。
文 | 妍妍
编辑 | 妍妍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这似乎是现代人对唐代审美的一种普遍看法,尤其当提到美丽的杨贵妃时,大家更是深信这一点。然而,杨贵妃的真实体重是多少呢?如果告诉你,或许比你想象的轻得多,会不会让你对唐朝的审美产生新的看法?
当现代女性听到她的体重数字时,可能会对“胖为美”这一观念产生不同的思考。那么,杨贵妃到底有多重?唐朝人的审美标准又是什么呢?
要理解唐朝的独特审美,我们首先要追溯唐朝开国皇族李氏家族的背景。李家并非纯正的汉族,而是鲜卑族的后裔。鲜卑人曾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审美观念也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在鲜卑人的传统中,强壮的体格代表着生存能力和繁衍的优势,因此,丰满的身材不仅象征着健康,也代表着美好和富裕。当李渊建立唐朝后,这种审美观念进入了新兴的统治阶层,逐渐影响到整个社会。
随着唐朝的发展,特别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粮食丰盈,百姓生活富足,丰满的体态成为了优越生活的象征。在这种背景下,唐朝的审美观逐渐显现,追求的并非单纯的肥胖,而是健康、丰满且富有活力的体型。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审美观并非完全脱离汉族传统。事实上,它是鲜卑文化与汉族文化交织的结果。这种文化融合不仅影响了审美观,还体现在唐朝的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例如,唐代女性流行的高髻发型和宽袖长裙,便是汉族和胡风审美结合的产物。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频繁交流,也为其审美观带来了新的元素。波斯、印度、日本等国的使节和商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观念,这些文化元素与本土文化碰撞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唐朝的审美内涵。
随着唐朝步入全盛时期,国家经济空前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带动了商业的兴盛,各国使节不断涌入长安,带来了珍贵的商品和多元文化。长安城内,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这个繁荣的时代为“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然而,唐朝的“胖”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肥胖,而是一种健康圆润、体态优美的状态。这种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女性美的标准上,也渗透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唐朝的文化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诗歌、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为审美观念提供了丰富的表达载体。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便生动描绘了贵族女性丰腴优雅的身姿。
此外,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她们能骑马射箭,参与诗文唱和,健康的体魄和丰满的身材,进一步得到人们的欣赏。
提到唐朝的美人,杨贵妃无疑是最为人所称道的。然而,关于她的真实模样,始终存在不少猜测。许多人认为唐朝推崇“胖美人”,因此杨贵妃必然是体态臃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杨贵妃的身高约为1.65米,体重大约60公斤。即便放在今天,这样的身材也是匀称健美的。杨贵妃的美,远不止于外貌,更在于她的才华与气质。她不仅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还擅长诗词,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和《清平调》等不朽之作。正是这种内外兼修的魅力,使得她成为了唐玄宗心目中的传奇。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也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唐朝审美的视角。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见过众多美人,但他对杨贵妃的痴迷,显然不仅仅因为她的外貌。她的才华、气质和独特魅力,使得她赢得了帝王的宠爱。
杨贵妃的命运,也反映了唐朝社会和政治的复杂性。她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被唐玄宗看中,最终成为贵妃。她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曾为自己的亲人谋取高官,形成了“杨氏外戚”集团,虽然这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也体现了唐朝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
杨贵妃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唐朝社会。例如,她钟爱的荔枝成了当时的流行风尚,唐玄宗甚至设立了“骑马递送”的快速运输系统,将新鲜的荔枝从南方运送到长安,体现了唐朝发达的物流系统和皇帝对她的宠爱。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杨贵妃的美丽总是被与自然景物相提并论。李白的《清平调》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描写之一。李白在诗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将杨贵妃比作云霞和百花,突出她的气质与容颜。这与我们所想象的“胖美人”形象截然不同。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人的审美高度。如果杨贵妃真是体态臃肿的“胖美人”,李白恐怕不可能如此描绘她的美丽。
唐代审美并非单一,诗人笔下的美人形象既有纤细柔美的身材,也有丰满迷人的体态,这体现了唐朝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唐代诗人常常将美人与自然相结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然而,唐朝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安史之乱成为了审美观念的转折点。这场战乱动摇了唐朝的根基,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审美观的变化。
随着社会动荡,丰腴的体态逐渐不再是富足的象征,反而成为奢侈的代名词。人们开始向往简朴的生活,审美观逐渐转向清瘦。
唐朝审美的变迁,反映了社会背景的变化。从盛唐时期的“丰腴之美”到中晚唐的“清瘦之风”,这些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唐朝的审美并不仅仅局限于体态,更在于内在的才华与气质。这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才是我们今天应该传承的真正美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