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日本迎来了历史上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然而,她接手的,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危机的局面。与世界上一些女元首一样,高市早苗的政治立场也显得非常激进。爱沙尼亚的卡拉斯曾是欧盟中最强硬的反俄声音之一,离任后还当上了欧盟外交代表,并多次公开批评中国。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样秉持类似的激进立场,坚决反俄反华,亲美。这类女政客在国际舞台上常常表现得更为激进和决绝。
高市早苗被称为“女版安倍”,她的崛起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她在日本政坛继承了安倍晋三的政治遗产,在安倍派中稳占一席之地。其次,她的言辞一贯激烈,敢于表达极端立场,比如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一观点的激进程度在日本政坛并不多见。女性政治家,特别是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往往要比男性更为激进,才能在群体中脱颖而出,争取更多关注。
高市早苗的一些言行,如祭拜靖国神社、呼吁修改《和平宪法》、推动日本重新武装、支持介入台海问题等,几乎成了她的政治标签。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也公开表达过反对女天皇的立场。然而,虽然她的这些激进言论能帮助她获得选票,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她未必能真正实现这些目标。这场选举,实质上成了日本自民党的内部竞争,因为在当前的日本政治格局下,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单独掌控局面,自民党虽然席位最多,但要形成有效的政府,仍需与在野党联合。然而,目前的在野党并未能形成足够的力量,去挑战自民党的统治地位。因此,参与竞选的候选人几乎全来自自民党,最具竞争力的无外乎高市早苗与小泉进次郎。
最终,高市早苗在与小泉进次郎的激烈竞争中获胜,拿下了185票,而小泉则仅获得了156票。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两位候选人无论谁当选,政治立场上差别并不大。两人都属于安倍派的核心人物,秉持着反华、亲美的政策理念。
然而,接下来高市早苗要面临的,显然不是简单的挑战。过去五年里,日本换了五任首相,每次的更替都带来了不小的动荡,未来她是否能够稳坐首相宝座,还是一个大问号。就像石破茂,尽管成功当选,却很快就因签署了与美国的贸易协议而被推下台。这份协议要求日本放弃粮食自主权,并承诺投资5500亿美元到美国,特朗普曾表示,这笔投资的90%利润将被美国拿走,剩余的10%仍需继续投资于美国。
高市早苗上台后,美国将要求她履行这一协议,因此她面临的政治压力巨大。她的执政命运也注定会受到美国的强力影响。对于中日关系的未来,中国显然不应对她抱有太多期望。作为一名激进的反华人物,高市早苗将继续推进日本与美国的紧密关系,这也可能在舆论上加剧中日之间的对立,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另一方面,日本若想恢复军力,必须借助中美之间的博弈。日本与菲律宾的军事合作便是一个例子,利用南海冲突的机会加强了驻军。此外,日本还在与美国的合作中积极配合,推动联合封锁中国的芯片技术。在美日联盟的框架下,日本的自主权逐渐减少,高市早苗上台后,可能会更加依赖美国的支持,成为反华阵线的一部分。
除了军事和外交上的压力,日本还面临着产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汽车行业。中国已经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路线并行发展的情况下,迅速崛起。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即将接近600万辆,预计今年有望突破700万辆。这直接威胁到日本传统汽车产业的优势,如果无法保持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日本可能会面临“失去的二十年”第二轮的困境。
总的来说,高市早苗的执政面临着来自美国的经济压力,来自中国的技术竞争,以及来自国内产业的巨大挑战。她无力改变日本目前的困境,能够做的,或许只是继续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