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们各自在不同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譬如粟裕的军事指挥、黄克诚的战略眼光、谭政的政工能力等,都是公认的顶尖人才。然而,在这些开国大将中,真正能够带领队伍走向革命的,只有两位。这一点,对于后来的授衔和评价非常重要。
那这两位大将究竟是谁呢? 首先,粟裕在后期的确是军事上的佼佼者。特别是经过三年的游击战争,他独立指挥并不断壮大队伍,参与的新四军、华野、三野都因此日渐强盛。但他最初参加革命时并不显赫,最早是加入了叶挺独立团,南昌起义时仅担任班长,之后虽然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但地位也不高,未曾独立带领队伍参加革命。 黄克诚的经历与粟裕不同。早年他在国民革命军中参加北伐,后来因反动派的屠刀而返回家乡从事农运工作。随后他投身到朱德的起义军,随之上了井冈山。虽然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并与彭德怀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但他的职位更多是组织安排的,而非自己带队参战。 萧劲光的背景也与带队参战无关。早年他在苏联留学,并代表东方民族参加列宁的守灵,受到了很高的重视。然而,他直到1930年才回国,且在返回后并未参与开辟革命根据地,更多的是接受组织安排担任职务。即便他之后晋升高职,仍不算是“拉队参加革命”的类型。 罗瑞卿是个全能型的干部,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后又加入苏区,涉及的领域遍及军政保卫等,但他也是孤身一人进入苏区,并没有像其他大将那样亲自带领队伍。 谭政作为政工大将,负责后勤和组织工作,长期致力于政工体系建设,虽然影响巨大,但他与战斗和指挥前线的经历较少。他受陈赓的影响早期加入革命,也正是通过朋友的帮助。 陈赓的经历更为波折。早年在黄埔军校时,他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因“中山舰事件”脱离国民革命军。随后的经历充满曲折,多次被调动,几乎每个阶段都遇到挫折。但他坚持不懈,直到最终加入中央苏区并成为长征中的干部团团长。 其他如王树声、许光达等也是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加入革命的,他们都曾是地方运动的主力,但并未有过带队投身革命的经历。 那么,真正拉起队伍投身革命的两位大将,就是徐海东和张云逸。 徐海东原本是一个窑工,他最早参与北伐时只是代理排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回到家乡,成功组织起一支农民自卫队,并亲自担任大队长。黄麻起义时,他带领自卫队出征,虽然队伍被打散,但他并未气馁,重新组织起游击队。这支游击队成为后来的红25军的核心力量之一。徐海东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抵抗,并在长征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指挥能力,最终成为红25军的灵魂人物。 张云逸是革命的老资格人物,早年便加入同盟会,并参与了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929年,张云逸在广西南宁成功组织起一支队伍,并在百色起义中担任军长,带领红7军创建了右江苏区。尽管右江苏区面临敌人重重压力,张云逸依然带领部队向江西转移,最终并入红一方面军。张云逸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组织队伍上,他还培养出了许多革命将领,对党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张云逸在1952年因健康原因辞去了大部分领导职务,但他依然被授予大将军衔,这不仅是对他革命生涯的肯定,也是对他一生贡献的尊敬。毛主席曾称他为“老成持重,威望颇高”,这句话正是对他多年来在军队中的不朽贡献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