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特别是自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后,表面上看是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但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很多举动都像是在为未来可能的军事干预做准备。无论是对中国的经济施压、对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觊觎、试图掌控巴拿马运河,还是对委内瑞拉的强硬态度,甚至把中东局势推向紧张,这些都可能与遏制中国、影响台海局势有关联。
从长期策略看,美国通过关税和其他经济手段,既试图拖慢中国的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部分产业回流,也可能为更高昂的军事行动积累资源。短期内,特朗普对盟友的施压和对重要通道、能源产地的图谋,有可能为未来在关键时刻切断中国外部补给和贸易通道做准备。比如一旦掌控巴拿马运河,美国在海上要道上的影响力将大幅提升,这对中国的海外能源与通商线路会产生深远影响。
进一步推测,美国在中东和拉美的一些动作,可能也是在为未来铺路:在中东施压、影响能源输出国的态度;在拉美争夺或控制重要资源与通道;这些举动如果成真,将对中国获取能源和关键原材料形成新的挑战。美国同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外交运作,也可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争取更多地缘政治支持或制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鉴于此种大国博弈的风险,文中主张中国要加快提升自身军事实力,特别是推进新一代隐形战机服役。作者认为,一旦歼-35等先进战机在航母上服役,台海统一的军事行动将进入新的阶段;更先进的第六代隐形战机若能提前列装,将对外来干预力量形成更强威慑和压制能力,从而降低两岸统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外部干预风险。
文章还提出,未来的军事行动极有可能是以高科技、无人化、AI赋能为主的“智能化”战争形式。通过无人系统、精准打击和信息化手段,可以在尽量减少自损与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先对对手关键军事和防御能力实施压制,再推进后续行动。作者强调,这种新型作战方式将大幅改变传统的战争样式和消耗模式。
与此同时,文中也指出,即便军事硬件达到一定水平,战争并非只靠武器就能解决。经济、能源、外交和供应链等方面的准备同样重要。制裁能否持久、产业脱钩的后果、能源保障与关键矿产(如稀土)的安全,都将直接影响长期战略效果。因此,保持产业链的稳定与关键资源的可控,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
作者提醒,盟友与对手的博弈复杂多变,政治、经济与军事的相互作用会产生连锁反应。任何单一手段都无法彻底保障国家利益,必须走综合路径:既要加快军事现代化与武器装备更新,也要加强外交、能源和经济上的韧性与自主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多方面挑战。
总之,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面对可能的外部干预和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中国应当提前布局——不仅要加速先进战机和高科技武器的研发与服役,还要同步强化经济、能源与外交等软硬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既有能力抵御外部干预,也能维护国家主权和整体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