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战车曾是各国争霸的主要武器,威风一时无两。比如著名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率领七百多辆战车大败楚军,显示出当时战车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那时,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战车,就几乎代表了它的军事实力。晋国、齐国被称为“千乘之国”,意为它们拥有上千辆战车,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强国。可以说,从周朝到春秋,战车对于各诸侯国的重要性,就如同今天的高科技武器之于现代国家。
然而,进入战国时期后,战车却逐渐淡出了战场。为什么这种曾经象征强国的武器会消失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
一、战车的辉煌与局限
在商周到春秋时代,战车是军队的主力装备。一般由四匹马拉动,车上三名战士各司其职:一人掌控马匹驾驶战车,一人持弓射箭,另一人持戈与盾进行近战防御。这三人身份都十分尊贵,多为贵族出身,因此战车还特别加装装甲保护。
比如楚国的战车防护性极强,车上覆盖厚重甲胄;晋国的战车甚至装备了远程弩,火力相当先进。除此之外,每辆战车还配有步兵支援——西周时期约十人,到了春秋则增至百人左右。由此可见,战车作战是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讲究阵型、营地布置甚至伪装战术(如用虎皮蒙车以迷惑敌人)。
然而,这种体系的核心是贵族作战制度。到战国时期,封建化深入,贵族势力衰落,平民成为主要兵源,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合作难以协调,战车这种贵族专属装备也逐渐失去意义。
另外,战车对地形要求极高。它适合在宽阔平原上作战,但在山地、丘陵或泥泞地形中几乎无法机动。而战国时期战争范围不断扩大,战场环境复杂多变,战车的灵活性严重不足,尤其在对抗游牧民族骑兵时几乎毫无优势。
---
二、新武器与新战法的出现
进入战国后,科技与战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弩箭的大量使用使战车的防护显得不堪一击。早在韩国时期,就已经制造出射程可达八百米的强弩,连装甲厚重的战车也挡不住。
同时,战争规模大幅扩大。春秋早期能动员上万人已属“大战”,而到战国中期,像齐、晋这样的国家常备军就有十万人以上,秦楚更能集结百万大军。
公元前405年,韩、赵、魏三国联军攻打齐国,采用步兵、骑兵、战车协同的新战法,而齐国仍沿用旧式的“步兵配合战车”战术,结果大败,三万人阵亡,两千辆战车被毁。这场战役成为战车衰落的转折点。
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军费开支也成倍增加。《孙子兵法》说:“十万之师,日费千金。”也就是说,打一场万人规模的战争,就能让一个国家损耗十年积蓄。为了支撑庞大的战争机器,各国纷纷变法,以增强国力、充实军费。
变法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新武器和新战法的出现。秦国偷得韩国的弩机技术后,发展出威力极大的秦弩。商鞅变法后,秦军战术也实现现代化:先由弩兵进行远程密集打击,再由轻骑兵快速突袭两翼包抄,这种“弩箭压制 骑兵合围”的战法在长平之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一举歼灭赵军四十万精锐。
而赵国则因“胡服骑射”改革,成为中原最强骑兵国。他们善用骑兵冲锋,抢占制高点,利用步兵牵制敌军,再以骑兵突袭击溃对手。虽然速度惊人,但与秦军的“包围歼灭”战术相比,杀伤力有限。
这些新式战术和武器的出现,让笨重的战车彻底被淘汰。它不再适合灵活多变的战国战场,最终只能退居二线,被用于运送物资、搭建营地、架设大型弩等辅助工作。
---
三、结语
总的来说,战车的没落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春秋时期的战车,象征着贵族的荣耀与权力;但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武器革新、军制变革,使战车这种笨重的“贵族武器”再也无法适应激烈多变的战场。
从曾经的主角到后来退居幕后,战车的兴衰正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从贵族战争向全民战争过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