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为什么您不跟皇上一起去狩猎黑熊呢?”
汤和听后笑着回答:“你拆开‘熊’字看看,或许就明白了。”
经过汤和的解释,大家终于明白了,这其实是“谋取善终”的秘诀。
这个“熊”字到底有怎样的玄机,能让汤和避免被朱元璋处死呢?
朱元璋被人称为“活阎王”,在他的统治下,很多人都因各种原因丧命,想在他手下得善终确实非常难。
然而,只要有足够的聪明和识相,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汤和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汤和和朱元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两人关系非常好,虽然命运使得他们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后来,朱元璋为了生计去寺庙做了和尚,而汤和则投身起义,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
汤和知道朱元璋在寺庙里过得非常艰苦,心生同情,于是把他接来一起打仗。谁曾想,这个曾经的和尚,后来竟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
当时,汤和已经是千夫长,但朱元璋很快就因出色的能力超越了他,职位也高出了许多。汤和对朱元璋没有丝毫嫉妒,毕竟他们是兄弟。
然而,两人虽然多年共事,偶尔也会发生小矛盾。汤和的最大问题就是喜欢喝酒,而这也给他带来了差点致命的麻烦。
有一次,汤和和朱元璋在攻打常州时发生了意见不合。虽然这只是意见上的小分歧,但由于酒后口无遮拦,汤和的话引起了大麻烦。
他喝醉后竟然说,如果他支持张士诚,那常州就能轻松拿下。这话乍一听像是在夸自己,实际上却是威胁朱元璋,暗示如果不听从他的意见,他就会倒戈相向。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震惊了,几乎没人敢相信汤和竟然这么大胆。
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朱元璋耳中。朱元璋虽然心中愤怒,但考虑到汤和是自己信得过的旧将,于是决定暂时不追究。
然而,在之后的奖励仪式上,汤和并没有得到他应得的赏赐,朱元璋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因为你酒后言辞不当,没给你奖励。”
汤和听后心里一凉,要不是他一直以来的功绩和与朱元璋的深厚关系,换成别人,早就被处死了。
从那以后,汤和再也不敢喝醉酒了。他决心要好好工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后来,他向朱元璋做了“负荆请罪”,表现出真诚的悔意。朱元璋看他态度诚恳,便继续重用他。
汤和在后来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最终稳住了大明政权。他被封为侯爵,虽然按理说应该是公爵,但因为那次酒后的事,他被降了一级。
尽管如此,汤和最终还是成了明朝的开国侯爵之一,并且是为数不多能善终的人。
那么,汤和为何能善终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从不结党营私。
李善长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例子。李善长凭借权势,与权臣胡惟庸勾结,最终被朱元璋牵连,惨遭杀害。
而汤和当时的圈子非常干净,他既没有结党,也没有与任何有权势的人勾结。他从未涉及胡惟庸案、蓝玉案等政治风波,始终保持独立,没给自己招来祸端。
因此,汤和在朱元璋心中始终是一个可信赖的将领。
有一天,朱元璋突然提议带着武官们去打猎。众人都兴致勃勃地跟着去,只有汤和站在一旁,神情严肃,低着头。
朱元璋看到后问道:“汤和,你怎么不去?”
汤和回答道:“臣年纪大了,体力不足,怕在狩猎中出事,破坏了好气氛。”
朱元璋听后并未强求,只是提醒他要保重身体。
然而,汤和却通过解释“熊”字的奥妙,让在场的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深意。
他说:“‘熊’字上面是‘能’字,下面是四个点,这四个点代表了‘怨、恨、愤、贪’这四种坏心态。如果我们去抓黑熊,就是暴露了我们的四个缺点,结果必定不好。”
后来,去打猎的那些大臣们确实都遭到了朱元璋的处决。汤和聪明地看透了朱元璋的意图:他想要收回权力,于是主动将自己的权力交还给朱元璋,得到皇帝的认可。
交权后,汤和安享晚年,他甚至向朱元璋索要了一些美酒和美人,虽然他其实心里清楚,这不过是为了保命。
回到家后,汤和彻底脱离了朝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朱元璋得知后,十分满意。
汤和之所以能够善终,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卓越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不争权、不结党、懂得退让。他从不为权力所困,也不会随便结交政敌。正是这些品行,使得他能够在一个充满权谋和阴谋的朝廷中,最终获得了平安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