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尤为明显。每当一个朝代替代了前一个朝代,新的统治者就会开始对前朝的历史进行修订。这些史书的内容往往由当时的统治者和史官的个人观点决定。有时候,统治者会轻描淡写地批评前朝的某些行为;而在更极端的情况下,某些人物甚至会被完全从历史中抹去。
明末的大臣袁可立就是一个例子。袁可立因为在战场上屡次打败努尔哈赤,成为了清朝编纂《明史》时的“忌讳人物”,直接被从历史上抹去。说到袁可立,很多人会开玩笑说“姓袁的就是清朝的天敌”。在明朝末年,有三位名将——袁可立、袁崇焕、袁应泰,他们在明朝濒临灭亡之际,依然勇敢抵抗清军。到了清朝末年,袁世凯更是迫使溥仪退位,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因此,袁家似乎在两个朝代之间一直充满了挑战和冲突。
其中,袁可立的遭遇尤为特殊。在清军入关后,建立了满清政权,开始编纂《明史》。这一过程从顺治年间便开始了,直到乾隆年间才完成。《明史》总共涵盖了三百多卷内容,涉及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各个方面。然而,在这几百卷中,袁可立这个历史人物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袁可立的缺席并非偶然。作为明末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抵抗后金的战斗中屡次获胜,甚至让努尔哈赤在他手下吃了几次败仗。这对于清朝来说,是极其难堪的。因此,清朝统治者在修史时决定将袁可立从历史上彻底抹去,以维护努尔哈赤的英勇形象。
然而,历史无法完全被篡改,尤其是袁可立在历史中的存在痕迹依然被后人发现。虽然清朝在编写史书时故意忽略了袁可立的贡献,但由于大量的文字记录流传下来,现代人仍然可以了解到这位忠诚而廉洁的大臣。
事实上,努尔哈赤并非如《明史》所描绘的那样不可战胜。虽然金军在战场上屡次获胜,但袁可立却多次击败努尔哈赤,令他丧失了不少原本占据的阵地。袁可立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小的成就。他断案公正,处理了江南地区的“董范之变”,并因此获得了百姓的高度评价。袁可立还不畏权势,敢于打击腐败,处决了当时的权宦,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青天大老爷”。
然而,袁可立的抱负不仅仅是治理朝政,他深知明朝北方受到后金威胁,国家危在旦夕。于是,在没有人愿意应对这场危机时,袁可立主动上书提出了七条战事建议,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并被任命为守卫边疆的将领。这个职位虽然困难重重,但袁可立并没有畏惧,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
在战场上,袁可立不仅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还不断取得胜利,甚至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屡屡败北。努尔哈赤最初并不把袁可立放在眼里,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文官,打不了仗。然而,袁可立很快让金军改变了看法,他的指挥能力令金军屡屡失利。
有一场战役,袁可立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刘爱塔的背叛给金军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努尔哈赤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将领,还因为刘爱塔的行为,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和混乱。这一切发生后,金军的战力大大下降,袁可立趁机打了几场胜仗。正因为策反刘爱塔这一事件,努尔哈赤对袁可立恨之入骨,甚至将这一仇恨带入了后来的《明史》编写过程中。
因此,清朝在编纂《明史》时,出于维护努尔哈赤形象的考虑,决定将袁可立的名字从历史中抹去。这不仅是为了消除对努尔哈赤的羞辱,也是为了在历史中抹去这段屡次被汉人“戏弄”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