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一旦决定要做的事,即使过上一百年甚至两百年,他们也一定会去完成,这种坚持被称为民族韧性。从历史的许多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例如,在17世纪,彼得大帝在看到哈巴罗夫带回的《阿穆尔河图》后,就心心念念地想要控制黑龙江流域以及通往海洋的口岸。这个目标,他们花了整整100多年才最终实现。在1860年,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了外东北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功获得了黑龙江的出海口。
同样是17世纪,彼得大帝还曾计划在黑海拓展领土,但当时黑海的霸主——奥斯曼土耳其强大无比。为此,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打了200多年的战争,逐渐将奥斯曼的领土从黑海沿岸夺了过来。这个过程展示了俄罗斯人的民族韧性:他们一旦下定决心想要的东西,经过多年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付出,也一定会拿到手。
这种民族韧性有时也表现为贪婪,因为始终想着别人的领土,并非一件令人钦佩的事。比如在19世纪末,沙俄就曾通过“黄俄计划”,打算将长城以北的所有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包括外蒙古。
1911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第一次尝试脱离中国,走上独立之路。但随着1917年沙俄的覆灭,这一计划没有得以实现,中国成功收回了外蒙古。然而,继承沙俄的苏俄,以及后来成立的苏联,经过几十年努力,最终实现了沙俄未完成的目标。
1919年,徐树铮曾派兵试图收复外蒙古。虽然当时有不少人认为通过协调方式让外蒙古回归可能是更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一方式实际上并不稳妥。真正稳妥的方式,应该是像徐树铮那样通过军事手段来收复外蒙古。遗憾的是,徐树铮在1920年撤军,这使得外蒙古的防线空虚,给了俄国人可趁之机。
随着苏俄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他们开始接管沙俄遗留下来的大片领土和势力范围。苏俄认为,既然沙俄曾支持外蒙古的独立,他们也应该延续这一政策,让外蒙古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因此,在1921年,苏俄支持外蒙古再次宣布脱离中国,走上了单独发展的道路。这一举动引起了极大争议,但当时北洋政府内部混乱,根本没有精力应对外蒙古的局势。
1922年,苏俄与外蒙古签订了《苏蒙修好条约》,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并与外蒙古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举动几乎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完全是苏俄的单方面行为。
尽管如此,1924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协定》,其中涉及外蒙古问题。苏联承认外蒙古是中国的领土,并且承诺撤回驻扎在外蒙古的俄军。然而,实际情况却完全相反。苏联不仅没有撤军,反而在1924年继续支持外蒙古的独立建国,尽管中国对此坚决反对。
接下来的20多年里,由于中国的内乱和战争,苏联利用了这个机会,把外蒙古彻底转变成一个亲俄的国家,并且长期控制了该地区。到了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出对日宣战的条件之一就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同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亲自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外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最终获得了独立。这片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台湾的50多倍。
通过雅尔塔协议,外蒙古的独立得到了英美的承认,这使得苏联与外蒙古的关系更加稳固。那么,为什么苏联一定要推动外蒙古的独立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完成沙俄的遗愿吗?实际上,苏联并没有像沙俄一样想要吞并外蒙古,而是把它当作中苏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亚洲版图过于庞大,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外蒙古被敌对势力切断苏联的生命线,苏联必须要掌控外蒙古。
1947年,外蒙古突然派遣大军前往北塔山附近,宣称这片区域曾经是他们的领土。经过调查,中方发现这支军队装备苏式武器,甚至有俄语标识,显然这是苏联的支持下的一次军事行动。于是,1947年5月,中方决定派遣部队前往北塔山修筑防线,遭遇了蒙古军队的强烈反击。然而,尽管蒙古军队得到了苏联的支援,包括空中的战机支援,最终依然被中国军队击败。
这一战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也让苏联认识到,支持外蒙古侵占中国领土的做法并不明智。最终,外蒙古在失去苏联支持后,于1948年秋天撤离了北塔山,再也没有对中国发起军事侵略。
新中国成立后,外蒙古的归属问题依旧悬而未决。虽然中方多次要求苏联归还外蒙古,但由于外蒙古已经成为苏联的卫星国,实际上不可能轻易回归中国。即使在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外蒙古表面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依旧倾向于苏联。1970年代,苏联在外蒙古驻军数十万,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胁。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一威胁才彻底消失。此时的外蒙古,看到中国迅速崛起,与中国的关系也逐渐回暖,双方开始恢复正常的贸易与交流。然而,曾经的领土争议仍然深深烙印在两国之间,外蒙古回归的难度依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