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宫廷政变,虽然这场政变流血,但却是一次成功的政变,最终李世民因此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启了贞观之治。然而,在这场政变的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虽然他的贡献巨大,但却在史书中被完全忽略,这个人就是常何。
常何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他是玄武门的守卫军官,正是他在政变前放行了李世民的手下,并在玄武门内设下了埋伏。政变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要突然出击,若是李建成及其支持者提前得知消息,就会提前做好准备,甚至带兵反扑,政变很可能就会失败。如果守卫玄武门的军官不配合,李世民也只能以武力强攻,消息一旦泄露,政变的突然性就会丧失,成功的希望就会大打折扣。常何正是这场政变成功的“幕后推手”。
奇怪的是,史书《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都没有提到常何的名字,甚至连他的一点事迹都没有记录。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于李世民的不愿意让常何的名字出现,怕泄露当时的政变秘密。这些历史书虽然记录了许多参与政变的人物,如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但常何却被彻底忽视。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知道了常何的事呢?其实,这位关键人物的名字是通过常何的墓碑碑文流传下来的。常何出生于588年,死于653年,享年65岁,来自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常何的父亲是隋朝的朝散大夫,算是官二代,家庭背景不错。然而,隋朝的政治动荡让他失去了做官的机会,最终加入了起义军。他的起义之路充满波折,最终他投靠了李渊。
在李渊手下,常何逐渐积累了战功,并参与了多次对抗隋朝的战斗。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他并非一个忠诚于某一方的将领,反而是非常实际的人。当李密的瓦岗寨由于内部分裂而逐渐衰败时,常何选择投靠了李渊,并一直在李渊的阵营中打拼。尽管如此,他的命运并不总是顺利,他也曾叛逃到王世充那里,但最终发现李渊的阵营更有前途,再次回归。
常何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在唐朝建立后的初期,他曾立下赫赫战功。当李世民准备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常何被任命为玄武门的守卫军官,而李世民需要争取他的支持,以确保政变能够顺利进行。李世民明白,常何并非铁杆支持自己的人,所以他用金刀等宝贵礼物收买常何。在收到礼物后,常何表示愿意支持李世民,开始为政变做准备。
在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当天,常何和其他将领配合默契,成功地放行了李世民的手下进入玄武门,并设下了埋伏。这一行动为李世民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终他成功逼迫李渊禅位,自己登上了皇位。
常何的贡献不可忽视,但历史上却没有对他进行表彰。李世民当时不得不掩盖这个事实,因为如果提到常何,就会暴露他在政变前两年就已经开始筹谋,收买玄武门守卫的事实。这样一来,李世民的政变就不再是“正当防卫”,而显得是蓄谋已久的篡位行为,极有可能失去民众的合法性。因此,李世民必须在史书中抹去常何的名字,以避免政变的计划被揭露。
尽管李世民用尽手段来上位,但他最终确实开创了贞观之治,稳定了国家,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常何虽然未能在史书中得到应有的荣誉,但他的角色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