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荣三与陆大教育体制的冲突
1940年,堀荣三作为新生进入了陆军大学(陆大)。陆大的教育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背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严格遵循传统的军事模式。课堂上,教官们用高声讲授的方式反复强调各种军事知识,而学生们则被要求死记硬背历史战役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物。这种教学方式几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堀荣三和其他同学们每天都要面对厚重的教材和冗长的历史事件讲解。课堂内容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逐页推进,几乎没有讨论和提问的机会。学生们被要求记住大量的细节,例如每次战争中的兵力部署、具体的日期和战斗地点,而这些信息往往脱离了实际战场的复杂情况。陆大的图书馆有一些关于西方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的书籍,但它们数量有限且大多数内容已过时。馆内的藏书大多专注于日本的军事历史,强调忠诚和勇气,却很少涉及灵活战术或实时分析敌我力量的变化。
课余时间,堀荣三常与同学们讨论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然而,这些讨论大多集中在如何更好地记住和复述这些知识,而非如何实际应用它们。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模拟战场演习,但这些演习严格按照书本中的战术执行,缺乏实战环境中的真实反馈。一次模拟战术演习中,堀荣三所在的小组被要求指挥一次进攻,所有战术和行动都按教科书的规定执行,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此外,陆大的评估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测试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的记忆情况。堀荣三对这种考试方式感到沮丧,因为它无法衡量一个军官在实际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和战略思维。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无法帮助学生适应战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他后来的回忆录《大本营情报参谋战记》中,堀荣三多次批评这种死板的教育体系,认为它未能培养学生的实际作战能力,也未能让他们理解战争的真正面貌。
电报事件与军内政治斗争
1944年,堀荣三在台湾外海的海空战后,对日军宣布的战果提出了质疑。在这场战斗中,尽管日军大本营宣称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堀荣三通过分析前线数据,认为官方报告中对战果的描述过于夸大。他发现实际的损失和战果与大本营报告大相径庭,因此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然而,这份报告并未得到上级的积极回应,反而引起了军内的轩然大波。在日本军中,公开质疑战果被视为对指挥官的不忠,甚至可能被认为是背叛。堀荣三将报告交给了他的上司——大本营的高级参谋濑岛龙三。濑岛意识到,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能会引起大本营内部的不满,甚至威胁到他们的政治地位。在当时的氛围下,任何批评军事战略的声音都可能被视为不忠和悲观。因此,濑岛决定不将报告传递给大本营,而是将其销毁,以避免可能的政治风波。
濑岛的这一决定,虽然短期内避免了麻烦,但却削弱了日本军方对未来战况的判断能力。堀荣三的分析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美国海军的行动与他预测的一致,然而由于日本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了战局的被动。
调职与美军预测
不久后,堀荣三被突然调离大本营,降职至菲律宾的第14方面军,担任普通参谋。这一调动表明了他在军中的地位已遭削弱。第14方面军驻扎在丛林地区,堀荣三面临的任务是抵抗美军的压力,并与地方部队协调后勤。
在新的岗位上,堀荣三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应山下奉文的指示,他被要求带领一个团队预测美军在菲律宾的潜在行动。堀荣三和他的团队通过详细的情报分析,研究了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兵力部署和战术动向。经过深思熟虑,堀荣三预判美军会选择吕宋岛林加延湾作为登陆点,并预计美军将在1945年1月上旬对该地区进行大规模登陆。堀荣三的预测非常准确,1945年1月9日,美军确实在林加延湾发起了登陆,堀的预测几乎完全吻合。
此外,堀荣三还预测了美军计划在1945年底对南九州志布志湾进行登陆,虽然由于战局变化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他的预测能力依然得到了认可。
战后命运与美军审问
战后,堀荣三因其在战争中的准确预测而被美军拘留进行审问。美军曾怀疑,日本能够如此准确掌握美军战术和战略,可能是因为内部有间谍。堀荣三向美军解释了他如何通过公开和半公开的情报资源进行分析,最终证明自己并没有通过间谍手段获得情报。
在审问结束后,堀荣三获得了美军的认可,并被释放。虽然他没有像美军的莱顿中校那样成为战争的关键人物,但他在战争中的预测能力和对情报的深刻理解,使他获得了广泛的尊重。他被戏称为“麦克阿瑟的参谋”,尽管这个称呼带有些许夸张。
然而,堀荣三的命运与莱顿中校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堀的分析能力与莱顿相当,但由于日本军队的指挥体制和决策失误,他的预测未能为日本的战略带来关键性的转变。这也反映了在军队内部,决策的失误往往会限制个体能力的发挥,最终导致失败。
结语
堀荣三的经历反映了在充满政治斗争和体制限制的环境中,即便是具备非凡才智的军官,也很难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尽管如此,他在战争中的精准预测仍然被广泛认可,也为后世的军事分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