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也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后,苏联作为胜利国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那时的苏联,风光无限,似乎拥有了改变世界格局的能力,任何领导人站在这个位置,都会感到一阵无与伦比的权力感。
然而,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其存在的辉煌时刻并不长久。短短69年后,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大国突然崩塌,令全世界为之一震。这一变化,甚至让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都感到难以置信。
回顾苏联的历史,曾经的苏联在很多领域也曾让美国望尘莫及。特别是在许多高科技领域,苏联曾经遥不可及,美国不得不拼命追赶。尤其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军事力量一度让美国感到震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美国。
但实际上,苏联在本质上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巨人”。无论是政治形态还是政治结构,苏联都呈现出一种类似“亚健康”的状态,这种病态的结构自苏联成立之初便开始显现,而在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潜伏,最终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了巅峰。
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18年,创造了不少的辉煌历史,但这背后却也埋下了国家崩塌的种子。表面上的辉煌掩盖了苏联内部的腐败与衰败,最终在勃列日涅夫之后,苏联的继任者如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也未能改变其命运,苏联走向了解体。
那么,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一步步让苏联走向灭亡的呢?
许多人认为,勃列日涅夫能够执政18年,必定是一个政治手腕非常强硬的人物,但实际上,勃列日涅夫的性格并不强硬,甚至有些软弱。俄国历史学家梅德韦杰夫曾指出,勃列日涅夫虽然缺乏才华,但正是这种“弱点”反而让他能够长期执政。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人选曾一度面临困境。勃列日涅夫并不是最有能力的人选,当时在苏共内,有两位实力相当的人物——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他们在党内的地位势均力敌,无法决出胜负。为了避免两方力量的内斗,苏共高层决定推举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不知不觉中便成为了苏联的领导人。
然而,尽管成为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展现出强硬的领导风格,反而继续延续了自己的软弱。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苏联政权中逐渐积累了巨大的权力,掌控了党、政、军三大核心。但表面上看似正常的政治体制,实则内里早已腐化。
苏联虽然在外部强大,尤其是在军事上,勃列日涅夫的时期甚至让美国感到震惊。但问题在于,苏联过度注重军事建设,而忽视了经济发展。这种偏重军事而牺牲民生的做法,最终成为了苏联解体的根源。
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工业投资85%以上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重点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而民生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却仅占15%。结果是,苏联可以制造出先进的飞机和武器,却连最基础的火柴都难以生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生经济的基础至关重要。当民众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时,发展军事工业又有何意义呢?但勃列日涅夫并不关心这些问题。他沉浸在奢靡的生活中,无视人民的困苦。
勃列日涅夫不仅享受着沙皇般的奢华生活,甚至把自己的母亲接到克里姆林宫,享受着奢华的家具、瓷器和艺术品,而这些几乎是沙皇时代的珍藏。他的奢侈生活与苏联的困窘形成鲜明对比。勃列日涅夫的行为也影响了苏共高层,许多高官开始效仿他,利用职权贪污国有资产,沉迷享乐。
在这种环境下,腐败问题迅速蔓延,甚至渗透到苏共的每一个层级。勃列日涅夫对此并没有感到任何不妥,反而鼓励大家一起享乐。他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称“谁也不能只靠工资过日子”,甚至分享自己如何通过卸货获得额外的利益。
勃列日涅夫的腐败行为直接影响了整个政权。苏联高层的官员们也变得更加腐化,公款私用、损公肥私几乎成为了“规定动作”。这种贪污现象,最终在勃列日涅夫死后,引发了苏联高层的整顿。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开始严厉打击腐败,大批官员因此被清除。
虽然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腐败现象严重,但他依然能够长时间掌控苏联,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苏联的权贵阶层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竭力维持勃列日涅夫的领导地位,直到他因年老体弱而无法继续执政。勃列日涅夫曾在1976年试图辞职,但始终未能如愿,因为高层需要他继续执政,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他去世为止。
总结来看,勃列日涅夫的“软弱”与腐败,不仅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衰败,也加速了其解体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