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张震因健康问题需要休养,而担任第八兵团政委的袁仲贤则被临时调任为代理参谋长。或许有人会觉得政工将领转职为参谋长很不常见,但其实袁仲贤的背景相当丰富,他不仅有过军事、政工,也有参谋方面的经验。
从袁仲贤的履历来看,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1924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与徐向前、陈赓、周士第等人一起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早期,他便参与了南昌起义,担任参谋处处长,职务不低,已经是营级干部。此后,他被派往苏联学习,直到1930年才回到国内。
在土地革命时期,袁仲贤长期从事地方工作,参与了根据地的建设。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在129师和115师任职,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了新四军副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副参谋长,负责后方的各项工作。
随着华东军区的成立,袁仲贤被调任为华东军区副参谋长,陈士榘担任参谋长。由于陈士榘身兼多个职务,任务繁重,许多军区的工作都由袁仲贤承担。
1949年初,随着全军改编,华东野战军(华野)变为第三野战军(第三野)。此时,袁仲贤被调任为第八兵团政委,继续与陈士榘搭档。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八兵团成功解放南京,并承担起南京的警备任务,陈士榘担任兵团司令员,袁仲贤继续担任政委。
当时,其他兵团也在各地开展解放工作:第七兵团解放浙江,并派遣一部分兵力协助保护浙江沿海的海防和一些重要城市;第九兵团解放上海,负责市区及淞沪地区的防守;第十兵团则参与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后,进入福建,继续进行解放工作。而第八兵团则驻守南京、镇江,负责苏南和皖南的剿匪任务。
1949年6月,随着张震因健康问题暂时休养,华东的工作仍然繁重,尤其是福建的几个重要城市尚未解放;同时,还需要协助第二野战军向西推进,为后续的台湾战役做好准备。因此,袁仲贤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袁仲贤长期参与多方面的工作,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过参谋经验,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地方工作,抗日战争时又担任过副军事指挥职务,解放战争时更是兼任参谋和政工职责。尤其在渡江战役后,敌方已不再具备足够的战斗力,任务相对减轻,但依然需要协调和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外交事务需要人才,袁仲贤被调到外交部,出任外交大使。特别是在处理紫石英号事件时,他展现了出色的外交能力。当时,袁仲贤还兼任了镇江前线司令员,负责该地区的军政事务,直接参与了紫石英号事件的处理。
1950年4月,袁仲贤被任命为中国驻印度的大使,并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他回国继续为国家的外交工作效力,进一步推动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