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东野战军面临重要的战略调整。在8月,根据战局的变化和指挥需求,华东野战军成立了西线兵团和东线兵团。西线兵团主要负责外线作战,而东线兵团则专注于山东的防守和内线作战。
这两个兵团肩负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因此选择合适的指挥官显得尤为重要。这背后,还藏着一个复杂的故事。
一、东线兵团的指挥官人选
自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会师后,华东野战军在战场上屡次获得胜利,经过不断磨合,两大野战军的合作也愈加默契。首先,宿北和鲁南两大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歼敌七万余人。接着,莱芜和孟良崮的战斗中,不仅歼敌颇多,还摧毁了国民党最为骄傲的王牌部队——整编74师。
然而,战局变化无常。到了1947年6月,华东野战军接到中央指示,决定从集中作战转为兵分三路。陈毅和粟裕分头指挥不同方向的部队,陈毅带领部队留在鲁中,粟裕则带领部队进攻鲁西南。然而,这种分兵布阵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当时刘邓大军正在进军大别山,需要华东野战军各部紧密配合。陈毅和粟裕身处鲁中,指挥和调度远在鲁西南的部队变得极为困难。
为了快速应对这一问题,陈毅和粟裕提出,成立一个专门的西线兵团来统一指挥鲁西南的部队。毛主席审慎考虑后,同意了他们的提议。但对于西线兵团司令员的人选,毛主席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建议。陈毅和粟裕原本打算让陈士榘来担任西线兵团司令员,但毛主席担心陈士榘的指挥能力,认为西线兵团任务艰巨,需要更为有经验的将领来担当。
最终,毛主席决定由粟裕来指挥西线兵团,因为他对粟裕有很高的评价,认为粟裕在刘邓南下的关键时刻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毛主席指示粟裕速赴鲁西南,统一指挥五个纵队,并为刘邓南下提供有力支援。
与此同时,毛主席决定将陈毅留在鲁中,以便防止敌军趁机从鲁中地区发起进攻,确保东线的防线不被突破。
然而,粟裕在接到命令后,经过几番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既然陈毅负责西线兵团,那么鲁中地区不宜空缺,应该由他和陈毅共同前往西线,而鲁中的部队可以成立东线兵团,统一指挥。东线兵团的指挥官可以由华野的副政委谭震林担任。
二、毛主席的否决
毛主席对东线兵团的成立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合理的安排。同时,他理解陈毅和粟裕的提议,认为这样可以加强西线的指挥力度。然而,毛主席对谭震林担任东线兵团司令员并不完全认同。虽然谭震林在政工方面十分有经验,但他在实际战斗指挥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兵团级别的战斗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政工工作经验不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战场局势。
因此,毛主席最终否决了陈、粟的提议。他认为,东线兵团的指挥系统需要一位有战斗经验的将领来补充谭震林的不足。于是,毛主席建议中央任命一名战绩卓著、经验丰富的将领来协助谭震林指挥作战。
在这一背景下,粟裕推荐了许世友。许世友当时担任华野9纵的司令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胶东一带长期主持工作,对山东的战局有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许世友的指挥风格与谭震林的政工优势互补,因此,粟裕认为让许世友担任东线兵团副司令员最为合适。
三、局势变化:被动转主动
东线兵团的成立本应改善山东的局势,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预期。国军集结了七个整编师向胶东地区进攻,加之华东野战军在前期战斗中已经损失惨重,兵力不足,战斗力大幅下降,导致胶东地区局势愈加严峻。
此外,东线兵团指挥官谭震林与华东局之间也存在意见分歧。华东局主张集中兵力歼敌,而谭震林则认为分兵行动更为有利。由于意见不合,指挥系统出现了混乱,导致兵力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整合,局面进一步恶化。
当时,毛主席收到陈、粟的电报后,迅速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指挥不统一、战斗部署不合理,导致了胶东地区局势的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主席决定调整指挥结构,任命许世友为东线兵团司令员,谭震林改任政委。这样一来,许世友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稳定了东线的局势。
许世友上任后,带领9纵和13纵在胶东一带展开积极反攻,成功地打击了国军主力部队,消灭了大量敌军,同时为谭震林指挥的2纵和7纵提供了有利的撤退条件,有效减少了损失。此举不仅保住了华东野战军在胶东的根据地,也为后来的济南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许世友的出色指挥,华东野战军成功扭转了胶东地区的战局,为后来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