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最先进的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逐步进入西太平洋战区时,它面临的威胁已不只是传统的、有人员操控的防空网,而可能来自大量速度极快、装备先进传感器的下一代战机,例如中国的歼-36系列。
与传统战机不同,歼-36在隐身设计和探测能力上有重大突破:其无垂尾外形与智能隐身单元能把雷达反射截面压到约0.00005㎡级别,远低于B-21标称的0.0001㎡;同时配备的量子雷达和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能在数百公里外通过发动机热特征或红外信息发现目标,从而在探测上形成对隐身轰炸机的“单向透明”优势。
在动力与速度方面,歼-36采用三发混合动力(涡扇 超燃冲压)设计,使其巡航可达2马赫、极速超过3马赫,能在十分钟左右从近岸基地奔赴周边空域;相比之下,B-21的最大速度大约在0.95马赫,速度差距显著。这种速度优势让歼-36能更快抵达拦截位置并实施打击。
武器与作战半径上,歼-36内置7.9米弹舱可携带多枚远程空空导弹(如射程数百公里的PL-17)和对海高超音速导弹,使得少量编队就能在广阔海域构建起数百到上千公里的拦截圈,逼迫对手在更远距离外发射或改变战术节奏。
面对这种跨代威胁,美军提出了“武库机”战术——把老式大载弹量轰炸机(如B-52、B-1B)改装成“空中弹库”,让隐身战机(如F-22、F-35)前出侦察并把目标数据通过数据链传给武库机,在安全距离外对发现的目标实施饱和发射。这样既减轻了隐身平台的弹药压力,也避免让隐身平台直接暴露在高风险防区内。
但这一思路也有明显弱点。首先,不同代次飞机之间实现实时、毫秒级的数据共享技术要求很高,数据链的兼容性与同步性尚不成熟;其次,体型庞大的武库机机动性差、易成为超远程导弹的目标;再有,敌方的联合指挥与传感网络(预警机、无人机、分布式传感系统)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发现到拦截的闭环反应,从而削弱武库机的生存性。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B-21与歼-36的对抗,其实是两套空中作战体系与作战理念的较量。美国倾向用隐身和长程精确打击构建突防能力,而对手则通过更快的战机、更远的传感和更密集的远程武器网,实现信息优势并以信息换速度、以信息换火力的战略转型。
此外,成本与后勤也是博弈的一部分。美方在控制单机研发与制造成本上采取较为“经济可承受”的策略,使得单机成本显著低于B-2,但这也带来航程与载弹量的限制,对前沿基地与空中加油依赖更高。而歼-36虽在性能上占优,但其长期维护成本、可靠性与实战磨合仍需时间来检验。
总体来看,未来空战不会简单由单一平台决定胜负,而是取决于多种平台、传感网络与作战概念的系统性协同。无论是隐身轰炸机加老式武库机的混合战法,还是以高速、远程与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型战机编队,双方都在不断调整战略与战术,胜负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