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隋唐两朝时,很多人通常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或者是隋炀帝杨广的奢华与好大喜功。虽然这两位帝王及其事件的确是隋唐历史的重要象征,但要更全面了解这两个朝代的共性和特征,我们必须把视线拉回到北朝时期,特别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贺拔岳。
北魏统一北方后,尽管鲜卑人处于统治地位,但北方的民族复杂多样,包括高车、敕勒等民族和文化占据优势的汉族。在这样的背景下,北魏孝文帝元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期望通过让所有人变成汉族,来解决民族矛盾。然而,改革带来了新的问题:北魏设立的六个军镇原本由鲜卑贵族组成,用来保卫边疆。随着汉化政策的实施,许多鲜卑士兵被汉化的同胞冷落,甚至在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的苦难无人关心。忍无可忍之下,六镇军人爆发了起义。
正是在这场起义的镇压过程中,贺拔岳崭露头角。虽然他原本是太学生出身,应该是个文人,但他在兵法、军事战略方面的独到见解和过人的骑射能力,使他成为了备受青睐的军事领袖。起义刚爆发时,贺拔岳便迅速前往前线,并成功突破敌人的重围,斩杀了怀朔镇的叛乱首领,这一战令他声名鹊起。之后,他在一系列战斗中屡次获胜,官职也逐渐升迁。
尤其是他投靠了尔朱荣,并得到了他的重用。尔朱荣平定了六镇叛乱,成为北魏实质上的掌控者,贺拔岳也因此在尔朱荣阵营中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贺拔岳不仅战场上从不拖延时机,而且善于运用假信息迷惑敌人,打击敌军士气。而且他非常聪明,早就意识到自己会因功高震主而引起猜忌,于是主动提议由尔朱荣的侄子担任主帅,避免了直接的冲突。
然而,在尔朱荣去世后,局势发生了剧变。尔朱荣死于北魏傀儡皇帝元子攸的手下,尔朱荣的死让原本统一的势力变得分崩离析。贺拔岳依靠自己积累的力量,开始整合关中地区的各方势力,最终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关陇集团。
在这期间,贺拔岳的势力逐渐壮大,但高欢占据了更为富庶的关东地区,势力也更强。为了对抗高欢,贺拔岳拉拢了关中地区的各个民族和势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而正是在这一时期,李虎和杨忠等人物逐渐崭露头角,李虎是李世民的先祖,杨忠是杨坚的父亲。可以说,贺拔岳的政治布局为隋唐两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在贺拔岳的发展如日中天之际,他的命运却发生了转折。高欢看到了贺拔岳的崛起,暗中挑拨他与侯莫陈悦的关系。由于贺拔岳看不起侯莫陈悦,且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他未曾警觉,最终被侯莫陈悦诱骗进入其军营,并被杀害。贺拔岳死后,宇文泰挺身而出,成功平息了部下的分裂局面,稳住了关中地区。
宇文泰继承了贺拔岳的事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关陇集团,为之后的西魏和北周的对抗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他的努力,关中地区最终能够抗住来自高欢的猛烈攻势,逐步巩固了自己在西北的优势。而这一切,都是贺拔岳政治布局和军事改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