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26年的靖康之变中,金国攻占了开封府,北宋灭亡。赵构随后在应天府重建了宋朝,历史上称之为南宋。1140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议和》,明确了宋金之间的边界,从此金国控制了中国北方,数百万汉族百姓在其统治下。
原本属于宋朝的领土——如淮河、秦岭一带,被划归金国管辖,而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汉族。随着金国逐渐扩展对北方的统治,竟然有越来越多的北方汉人开始支持金国反击南宋。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原因?
金国由女真族建立,最初采用的是女真族的制度,然而在夺取燕云十六州后,单纯的女真制度已无法适应广阔的汉地。为了便于管理,金国将北方继续按女真制度治理,而南方则采用汉族的官制。直到《绍兴议和》之后,金熙宗进行改革,取消了双重制度,全面改为汉制。
金熙宗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1138年起,金国实施了“三省六部制”,这是金朝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通过接受并适应汉制,金国的治理有了更强的合法性,尤其是在管理大量汉族百姓时。然而,汉人真的容易被同化吗?显然并非如此。
最初,在北宋灭亡后,许多被金国征服的汉人联合起来抗击金国,南宋朝廷中的主战派,如岳飞等,也大力支持北伐。然而,金国强行迁移北方百姓,要求他们在上京和沈阳等地定居、耕种,这种压迫使得北方汉族对金国愈加愤恨。尽管金国的法律规定不得购买贫民为奴隶,但许多被迫迁移的汉人为了生存,最终不得不成为奴隶。
随着南宋政府的主和派逐渐占据上风,金国和南宋之间的和平谈判不断推进,北方汉人对南宋的支持逐渐减弱。尤其是在岳飞被杀后,南宋朝廷显得更加软弱,并开始向金国俯首称臣。尽管南宋曾多次希望北方的汉人支持其北伐,但从1206年的第二次北伐来看,北方汉人的反应却令人大失所望——许多人不仅没有支持南宋,反而开始反击南宋。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时间的推移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变化。北方的年轻一代人已经在金国的统治下成长,他们的身份认同早已与金国更加契合,甚至有些人开始自认是金人,而非南宋的汉人。此外,南宋对北方的“打死不救”态度,也使得许多北方汉人不愿再与南宋有任何联系。
另外,金国的税收制度也是北方汉人支持金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战乱的背景下,税收成为了百姓最关注的问题。金国的税收相对简单,主要是牛头税和两税制度,其中牛头税是一种独特的地税制度,每三头牛为一个单位,民户按照家族为单位缴纳税收;而两税则是基于土地收成的季节性税收。
相比之下,南宋的税制却极为繁重。宋朝的夏税、秋税以及其他各种附加税负担重,尤其是对平民百姓的压榨,导致了许多北方汉人对南宋政府的强烈不满。与金国相比,南宋的税收种类多、征收期长,税负沉重,导致百姓负担过重。而金国对远离中央的地区还允许延迟缴纳税款,这一点对民众来说显然更为宽松。
再者,宋朝的税制繁多,除了地税外,还有商业税、宅税和丁身税等,税收对象包括普通百姓、城市居民以及商人。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南宋,税收依然没有减少,甚至还因为战乱而加重。这些税收压力使得许多北方汉人更倾向于支持金国,而非支持税收压迫更加严重的南宋。
总的来说,北方汉人对金国的支持并非单纯的民族认同问题,更多是受到金国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和金国对汉文化的接受所影响。南宋长期以来的弱势与繁重的税负,使得许多北方汉人最终选择站在金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