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和罗荣桓,两位开国元帅,都起源于红一军团,且在建国后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从资历上来看,聂荣臻的经历显然要更加丰富。在南昌起义之前,聂帅曾赴法国勤工俭学,也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教官,并且在上海特科经历过地下斗争。后来,他还曾担任过军委特派员、湖北军委书记等多个重要职务。
与此相比,罗荣桓的资历相对较浅。参与秋收起义之前,他还是一名普通的书生。在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红一军团的政治部副主任,和聂荣臻这样资深的军团政委相比,地位有一定差距。 在抗战全面爆发后,聂荣臻作为115师的副师长,率部开创了晋察冀根据地。与此同时,罗荣桓作为政委,与代师长陈光一同率领115师的一部分挺进山东,整合了山东的抗日力量。 那么,创建晋察冀根据地与整合山东根据地,哪个更具挑战性?或者说,聂荣臻在晋察冀的贡献是否比罗荣桓在山东的贡献更大? 晋察冀和山东,都是我军抗战时期的战略要地。晋察冀是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模范根据地,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而山东地处南北要冲,是连接华中、晋冀鲁豫、东北等地的关键枢纽。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聂荣臻所面对的挑战明显更大。1937年12月,聂帅开始在晋察冀开创根据地。那时华北局势动荡不安,八路军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尽管面临日伪军、土匪和地方武装的重重威胁,聂帅凭借卓越的组织能力,迅速整合了各方力量,为晋察冀建立了稳固的基础。 而罗荣桓进入山东的时间稍晚,到了1938年年底。此时,经过几场关键战役,敌后形势已有所改观。山东根据地的抗日力量已经逐渐形成,聂帅在晋察冀是从“零”开始的,而罗帅则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整合,难度相对较小。 此外,晋察冀的环境比山东更为严峻。晋察冀横跨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等省份,几乎是纯粹的农业社会,缺乏足够的物资支持。尤其是在抗战最艰难的1942年,晋察冀的军民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许多人甚至不得不以树叶为食。为了应对这一困境,聂帅发布了严令,禁止部队在村庄附近摘取树叶,要求他们前往无人区寻求食物。 而山东则不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当地的农业生产较为丰富。尽管也经历过旱灾和蝗灾,整体上,山东的农业条件远好于晋察冀,这为当地军民的生存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山东人口众多,八路军在这里得以快速扩展,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晋察冀的“创业资本”也较为贫弱。聂荣臻刚开始时只有3000余人的独立团,而这个部队并没有编制,形势十分艰难。经过灵活的调整,聂帅最终将其扩展为以晋察冀四大军区为骨架的强大抗日力量。 相反,罗荣桓进入山东时,115师已经有了“金字招牌”,而且还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正式支持,陈光被任命为代师长,这为整合山东的抗日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从敌人的力量来看,晋察冀的日伪军实力远强于山东。晋察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日军多次对其发动大规模扫荡,尤其是在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在正太铁路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相比之下,山东的日伪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主要是伪军,且山东地形复杂,给敌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经过全面抗战,晋察冀和山东两个根据地各自有着不同的贡献和优势。晋察冀根据地的面积较大,总人口2500万人,抗战胜利后,八路军人数达32万,而山东根据地虽略小,但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八路军发展至27万人。最终,这两个根据地的贡献都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晋察冀和山东根据地的军衔情况也平分秋色。晋察冀的出将最多的是杨成武、邓华、赵尔陆等9位开国上将,而山东也不逊色,涌现出了许世友、王建安、陈士榘等9位开国上将。 无论是聂荣臻在晋察冀的“白手起家”,还是罗荣桓在山东的整合工作,两人都为中国的抗日胜利和解放事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