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五代的纷乱政权,终于到了大宋,用改革的办法才稳定下来
创始人
2024-11-02 00:40:39
0

原标题:残唐五代的纷乱政权,终于到了大宋,用改革的办法才稳定下来

使一个完整的中华大地再也不完整的罪魁祸首,是后晋君主石敬瑭。他为了夺得皇帝宝座,竟然向契丹称臣,还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作为回报。

所以宋太祖经历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登基称帝后,面临的仍然是一个乱摊子。

他听从谋士的建议,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先收服南唐、西蜀等地方政权后,北方就只有北汉和契丹两个国度未曾消灭。

消灭北汉,得到了杨家将的首领杨无敌,外号“金刀杨令公”。但是消灭契丹,一直以来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是英勇善战的杨家将,也无法将契丹清除。

通过外战,收服失地,消灭割据政权,是天下重归一统,是大宋王朝首要的政治方针。

但残唐五代以来,国家更迭,政权易替,也让赵匡胤产生了警惕感。

武将的权力不能太大,一旦控制不住,立马就会翻脸,夺得江山。赵匡胤本人,不就是被武将们主动披上黄袍而登基为帝吗?

这种错误,不能继续重演。

于是“杯酒释兵权”的政治方针,从宋太祖赵匡胤的脑海中逐渐形成,并马上付诸实施。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的第二步政治方针,它用“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阶段式方法,使得跟随他打江山的大将、功臣,主动提出“回乡归养,做个富家翁”。

同时,对于文臣比如丞相赵普,命令“一部两司”的方法,任命至少两名副手。名义上协助丞相,实际上分夺相权、相互制衡。

只有在文臣武将两方面进行改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政权不稳的内患。

赵匡胤是睿智的,他并不像其他皇帝滥杀功臣,不仅留下恶名,其实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赵匡胤解决了皇权、军权、相权的三方面实质,因此内患基本被排除,大宋王朝的势头蒸蒸日上。

朝堂之上,只需要政治清明,自然各级制度森然,无人越轨。因此吏治自然而然形成清流之风,百姓们就好领会朝廷旨意,劝课农桑,促进生产,发展经济。

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谁当皇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工作,仅此而已。

真正能够领导百姓们安居乐业,恰恰就是一个清明的政府。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整个南方和北汉之后,开始着眼于国内的政权机构改革。

无论哪个时代的政府,都离不了三个大系统:政务、军务、财务。皇帝,就是这三个大系统的总拍板人和决策者。皇帝需要用人,就要任命三个大系统的负责人,分别就叫:丞相、元帅、总监。

丞相管理的地方,重新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这三个级别官吏,相当于副丞相。既协助丞相,又分权丞相,还相互监督。

财务管理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当然嘛,天下都是皇帝的。财务管理人就是相当于管家,只不过管的是国家的大家。

至于军务,国家可以培养或者供养皇帝瞧得上的。因为杯酒释兵权以后,朝廷之上已经没有多少能征善战的将领了。

宋朝的政权部门,除了沿用唐代传承,也做了很大的改动。削弱武权、提升文权,是大宋王朝从头到尾的国策方针。

所以总是看到,武将们再怎么有名,在朝中也总是被文臣们陷害。而文臣们一陷害,又总是一告一个准。

民间熟知的杨家将系列、水浒一百单八将,都是被文臣陷害,从而都有着不好的结局。

但是凡事有利也会有弊,宋朝面临的最大对手契丹,便总是压得大宋抬不起来。而面对契丹的威胁,几百年来,竟然毫无办法。

怕武将造反而不修武备,却导致了边患不宁,大约宋太祖在天有灵,也会未然叹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夏... 夏朝在历史上是个有很多争议的朝代,至今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夏朝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们认为司马迁为了写《...
原创 能... 僧王僧格林沁,他是道光皇帝的外甥,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在晚清的时候,流传着一种说法,南有曾帅(曾...
原创 军... 字数:2039字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文案/史忆铭心 插画/史忆铭心 不断扩张后,拜占庭成功复兴罗马...
原创 基... #头号有新人# 约瑟夫·拉辛格,教皇本笃十六世,于2022年12月31日(周六)去世,享年95岁。他...
原创 他... 从唐末就渐渐独立于中华的越南,后来只在明初曾经回归过中国二十年。 提到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这么一...
离经叛道:胶莱运河与元明两朝的... 通常印象中,古代吏制国家的漕运网络,完全是与海洋贸易完全相抵触的反面系统。前者依托内陆运河工程,建立...
原创 晋... 姬重耳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领导人。晋国是周王室北疆的重要护卫者,封疆在今山西...
原创 庞... 提起哲学,可能大家会脱口而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在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先哲同样是世界著...
原创 张... 公元前314年,张仪出使楚国回来后,神采飞扬地向秦惠王汇报:楚国同意结盟。没想到刚一说完,秦王就勃然...
原创 元... 文|南破青丝蛊 编辑|南破青丝蛊 前言 唐代至宋、元、明三朝,上至京都,下至州郡县,皆有供奉孔子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