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的扉页,大臣有功并不是件什么好事。仿佛功越大,死得越快,死得越惨。
被谁遗忘了的韩宋政权?
大明风华,在历史上太耀眼了。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祁镇,甚至在景山上的歪脖子树上结束自己生命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有极强的存在感。
谁,还记得大明建立之前就存在了10年的韩宋呢?
韩宋政权,存在于元朝末年,时间上大约是1355年-1366年间。它的创立者是韩林儿,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的儿子。
韩山童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史书中叫“红巾军起义”,主要领导者是韩山童和刘福通。
他们一开始就在北方秘密地区,为起义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可惜在起义前夕因为被人泄密,韩山童就牺牲了。
然而,起义的烽火已经在元朝末年熊熊燃烧,全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北方的红巾军。其中,湖北蕲州的徐寿辉部,安徽凤阳的郭子仪部更是越来越有规模!
1355年2月,刘福通在亳州拥立韩林儿为帝,建立了北方红巾军政权,国号“大宋”。因皇室姓韩,故也称为韩宋。
朱元璋,加入的就是郭子仪的队伍,是郭子仪红巾军部的副左帅,被小明王的韩宋政权任命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由于朱元璋带领的起义军在南方发展迅速,渐渐地,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了新的局面,同时也成了队伍的主帅,并且独树旗帜。
1362年6月,北方的刘福通和元军大战一场,败!韩宋政权日渐衰落。当北方的起义军失败后,南方的朱元璋和陈友谅还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第2年春天,刘福通和韩林儿不得不依靠朱元璋,寄人篱下在朱元璋的地盘——滁州。
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荐为吴王,仍以韩宋的龙凤纪年。一说,朱元璋是自立为吴王。
1366年12月,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韩林儿回应天府,在回城的途中,韩林儿因船翻沉入江中溺水而亡,苟延残喘的韩宋正式灭亡了。
廖永忠的功有多大?
廖永忠,明初名将。
他英勇善战,为朱元璋的创业立下了很多、很大的功劳。特别是翻阳湖之战,廖永忠战功卓越,因此得到了朱元璋“功超群将,智迈雄师”的赏赐。
但是,真正让后人记住的,是廖永忠接韩林儿回应天府的事。韩林儿回应天府的途中,韩林儿死了,死因不太明朗。
韩林儿的死有什么意义呢?
1:韩宋政权正式灭亡。
2:朱云璋名正言顺地称王。
假设韩林儿不死,朱元璋该如何称王呢?
如果算起渊源来,朱元璋还是韩林儿的部下。人家韩林儿是韩宋的帝王,他既没有十恶不赦,又没有骄奢淫逸,他所缺的只是把握政权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偏偏朱元璋就有把握政权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朱元璋都有了。多余的只是,韩林儿这个傀儡!
当初韩林政权极度危机的时候,刘福通遣人求救于名义上是韩宋政权的江南行省丞相朱元璋,给予翰林儿一个庇佑处所的时候。刘伯温就对朱元璋:
“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
3年之后,朱元璋应该是想好了将翰林儿“发付何处”了!
韩林儿不识水性,这个“何处”就是河底。陪着韩林儿的红巾军起义领袖刘福通,也和翰林儿一起去了“何处”。
在很多的史书中,都倾向于韩林儿和刘福通的死,是廖永忠故意而为之。因为,他们两人的死太
合乎时机了!等于朱元璋称帝的大阻碍就被搬掉了!《明史》里面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
江云。
不管这个大石头是自己被自己被搬掉的,还是巧设陷阱被搬掉的,都与廖永忠有关!廖永忠在明史上也因为这件事,增强了极大的存在感。
廖永忠死的冤不冤?
有人说,廖永忠帮助朱元璋除掉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应该是大功啊!唉,仔细想想,这那是什么大功,分明是抓住了朱元璋的小辫子!
不管韩林儿是自己不小心翻船而溺水,还是廖永忠有意而为之,大家都把这件事的主谋算在了朱元璋的头上!
在无法预知的明天,廖永忠随时都可以拿这件事做点什么文章。这在朱元璋来看,就是心里的一个大刺啊!
洪武3年,朱元璋一共奖励了28张免死铁卷给功臣。所谓免死铁卷,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免死金牌”,是朱元璋对大臣最高的奖赏。如大臣犯法,持有免死铁卷的可以免去死刑。
当然,谋反罪不能!
廖永忠,也被分封了一张。
有了这张免死铁券,是不是就有了两个脑袋呢?免死铁卷,真的可以免死吗?
事实却是:拥有免死铁卷最终却被杀的有:李善长、蓝玉、邓愈的长子邓镇、徐达的四子徐曾寿、常遇春的次子常升、朱亮祖父子、冯胜、付友德……等等。
这哪是什么免死金牌啊,分明就是催命符!
1375年3月,廖永忠被赐死。理由是“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终年53岁!
关于廖永忠被赐死的原因,也有几种说法。
1:廖永忠因僭用龙凤等,做了违法之事。
2:中书右臣杨宪交好,朱元璋不喜大臣之间拉帮结派。
3:据朱元璋之子宁王朱权说,廖永忠害死了小明王韩林儿,他的父皇朱元璋“恶廖永忠之不义,后赐死”。
……
韩林儿不熟悉水性,刘福通怎么也一起死了呢?凶手,总得有个人吧!
所以,廖永忠死的一点都不冤。
皇帝,是门高风险的职业。
大臣,又何尝不是一份高风险的职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