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8月19日电 8月7日至17日,2025年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行。借着这场国际赛事,四川眉山青神竹编这门“非遗老手艺”也“火”了起来——2000多枚“青神造”竹编奖牌盒,随同奖牌一起被授予全球顶尖运动员。
近年来,青神县围绕竹编非遗做足文章,推动竹产业实现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与区域发展共赢的特色之路。2024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90.4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
筑牢竹产业发展底盘
晨光透过茂密的竹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光影。青神县国际竹艺广场上,游客们在竹编艺人摊位前驻足,只见艺人指尖翻飞,细如发丝的竹丝转眼被织出熊猫、竹子的纹样。“好神奇!”孩子们发出惊叹。
不远处的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竹篮式的建筑造型格外醒目。博览馆陈列3000余件竹编艺术品,观众们在讲解员细致的介绍中放慢脚步,驻足欣赏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
沿着竹艺街向西走,“竹里巷子”的商铺里,竹编包、竹制茶具、竹艺装饰品整齐陈列,店主正忙着为顾客演示竹编书签的简易编织方法……
近年来,青神县将竹产业培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2024年,该县以占全省1%的竹林面积贡献了近10%的竹产业产值,成功获得国家版权示范基地、省五星级现代竹产业园区等称号。目前,当地已建成4个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竹林小镇,全县现代竹林基地面积突破20万亩。其中,青神竹编小镇作为当地竹产业发展核心载体,先后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
激活消费新场景
“开合-开开合!”在竹艺城的广场上,800余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学子正沉浸于竹竿舞的欢乐氛围中。随着清脆的竹竿敲击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分列成组,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轻盈穿梭,青春身影与竹文化完美交融。
“第一次跳竹竿舞,跟着节奏动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和竹文化一下子近了。”学生李阳擦着额头的汗珠笑着说。
如果说竹竿舞是“动”的热闹,那竹艺讲堂里的竹编体验便是“静”的专注。走进竹艺讲堂,学生们手持竹篾,在工艺师的悉心指导下,指尖翻飞间编织出栩栩如生的热带鱼造型。“竹编讲究‘匀、细、柔’,鱼鳞要用‘挑二压二’的技法,尾部要留出自然弧度……”随着工艺师的讲解,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妙所在。
“一开始总担心竹丝会断,编着编着就找到感觉了。”举着自己的作品,学生们满是成就感,“原来竹子能变得这么精致,这手艺也太神奇了。”
依托扎实的竹产业基础,青神县将竹编非遗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推出竹编研学游、熊猫亲子游等5条精品非遗旅游路线,其中竹编非遗之旅成功跻身全省十大“非遗之旅”研学线路,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以竹编文化研学旅游路线(国际竹艺城景区——中国竹艺城——汉阳湖景区——红色西山)为例,沿线景点各有特色:国际竹艺城景区可让游客识竹、认竹,观看竹编技艺展示;中国竹艺城内的竹编博物馆汇集上千件精品,通过实物展览串联竹编历史,让青少年领悟传统手工艺价值;2000亩的中国首家竹林湿地公园,引种300多种竹类,成为自然生态实景科研基地。
让竹编技艺走向全球
近日,由国际竹藤中心组织实施的“几内亚国家竹、藤编编织技术培训班”的24名学员来到青神,开启为期21天的竹编编织技术学习。学员们从基础的破竹、抽丝学起,逐步掌握竹编精髓。“我上一次已经参加过研学班的活动了。”培训班学员阿布巴卡尔·班古拉透露,“通过之前的培训,回国后我创建了自己的企业,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的研修班,让我在技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竹藤编织是技艺,它更是发展的桥梁。在竹藤领域开展培训也是我们中国和几内亚双方友谊深化的生动体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培训处工作人员韩卓希说。
“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和传授青神竹编的编织技术,为推动两国竹资源的开发利用作出更大贡献。”培训班教师赵爽说。
今年是国际竹藤中心连续第3年为几内亚举办竹藤领域技术培训班。通过参加前两次的培训,不少学员回国后组建了家庭工坊、合作社,带动邻里共同创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惠及当地人民。
依托“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近年来,青神县还持续实施竹编对外援助培训项目,采取“大师出国门、上门搞培训”模式,累计培训巴西、厄瓜多尔等56个国家和地区的竹产业从业者万余人。
自2018年起,青神县已举办6届竹博会,吸引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参与。
从春晚舞台的惊艳亮相,到产业基地的坚实支撑,再到国际舞台的文化输出,青神竹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指尖非遗”的时代华章。在这片因竹而兴的土地上,古老的技艺正在不断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贯通古今、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郭莹、赵祖乐、古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