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击败纣王,灭掉了商朝,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纣王身穿珠玉之衣,自焚于鹿台,但殷商的王室成员和遗民并没有因此消失。问题来了:周武王该如何对待这些人?是彻底清除,还是网开一面?
《说苑·武王克殷》记载了武王与几位心腹大臣的讨论。首先,他问尚父姜子牙。姜子牙的态度非常强硬:“爱屋及乌,恶人及其余物。对待敌人,就该一个不留。”意思是要将殷商王室与遗民赶尽杀绝。但武王并不满意。于是他又问召公奭。召公提出:“有罪者杀,无罪者留。”相比姜子牙,这显得宽和一些,但武王还是觉得不妥。最后,他问同母弟周公旦。周公旦的看法最为仁厚:“商朝的过错在纣王一人,其余人并无大罪,应让他们各自回家,继续耕田安居。”这一建议正中武王心意。
于是,武王释放了被囚的商朝贵族,打开鹿台散发财物,开仓赈济百姓,并没有赶尽杀绝。他甚至还保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让其在商都朝歌一带继续统治殷商遗民,并允许他祭祀殷商祖先。商朝自此以诸侯国的形式存续。
但武王并不天真,他深知“仁德”不足以彻底稳住人心。为防武庚复起,他让三位同母弟弟分封在武庚周围,史称“三监”,对其形成包围监视。事实证明武王的担忧没错:他去世后,武庚果然联同三监造反,企图恢复商朝,这就是“三监之乱”。其中,管叔鲜因不满由周公旦摄政而起兵,三监拉拢武庚,只是想借势增强自身实力。但叛乱最终失败,武庚被诛,周公旦又用三年时间才平息遗民的反抗。
即便如此,周公旦依旧没有灭绝殷商血脉。他让纣王的兄长微子启继承殷商祭祀。微子启早年因纣王荒暴而离开朝歌,周灭商后,他肉袒牵羊、伏地请罪,打动了周武王。此后,微子启被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延续了殷商的血脉。而另一位贤者箕子,则选择东迁朝鲜,建立起长达近千年的箕子朝鲜。
可以看出,周武王对殷商的处理,体现了“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他并没有一味追求血洗,而是通过安抚与分封,让殷商遗民接受周朝统治。这不仅是出于现实考虑——殷商余势尚存,如果强硬镇压,势必代价惨重;也是出于周礼传统,“兴灭国,继绝世”成为后世的治国典范。
这种做法,影响深远。后来的改朝换代,大多沿袭了这一表面上的礼数:新朝要安顿前朝王室,哪怕只是象征性的优待。但也有人例外,比如刘裕篡晋时,因地位卑微、无宗室可依,选择斩草除根,结果反而开了杀绝前朝宗室的先例,影响深远。
从周武王的选择来看,他既有仁德的一面,也有审慎的政治智慧。既稳住了殷商遗民,又彰显了周朝的宽仁之道,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理想范本。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周武王的“宽容”,更多是出于真心的仁德,还是现实的政治手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