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在长坂桥怒吼退敌的故事,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载。那一幕场景极为震撼:张飞独自立于桥头,声若雷霆,怒目圆睁,大喝要与敌人决一死战。对面的曹军被他那声势所震慑,再加上桥后尘土飞扬、动静极大,误以为树林中埋伏着大批刘备军,于是惊慌失措,最终纷纷退去。
然而,仔细一想,这段情节却有些耐人寻味。要知道,当时桥对面可是曹操麾下的九员顶级战将——其中包括后来连马超都不放在眼里的“虎痴”许褚。如此阵容,为何竟无人敢上前与张飞交手?难道他们真被吓破了胆?
其实,若从许褚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切并非毫无理由。至少有五个原因,让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不敢轻举妄动。
第一,明知不敌,理智止步。
许褚虽然外号“虎痴”,但绝非愣头青,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早年他与典韦大战一日未分胜负,与徐晃拼杀五十余合也不过平手。按武艺论,他与典韦、徐晃属同一档次,皆为一流高手,但与关羽、张飞这样的超一流猛将相比,差距仍不小。许褚心里明白,若贸然上阵,只怕一照面便要吃亏。建安十三年以前,许褚几乎没输过仗,自然不愿在张飞面前栽跟头,这就是他“知不可为而不为”的原因。
第二,身份不高,轮不到他说话。
那时的许褚只是一个校尉,还没有正式爵位。反观在场的其他将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张郃等人,都是曹家与夏侯家的核心人物,官职更高、地位更重。许褚的主要职责是贴身保护曹操,而非主动出战。若他贸然出头,既可能抢了上级的功劳,也可能被责怪“擅离职守”。在这种层级分明的军中体系下,他当然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地形险要,不利于群战。
长坂桥是一座拱桥,桥面窄而中高两低。这样的地势只容一人对战,多人拥上反倒互相妨碍。张飞身形魁梧,手使丈八蛇矛,既能横扫又能突刺,占尽地利之便。曹军若一拥而上,反而被他一一击退,连施展的空间都没有。
第四,体力不支,兵疲马乏。
曹军一路追击刘备,几乎连夜急行三百里。将士与战马早已筋疲力尽。反观张飞,却在此处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双方体力差距悬殊,许褚等人自然不敢贸然交锋——哪怕平日能打个五五开,此刻也注定难敌。
第五,疑有埋伏,不敢冒险。
文聘曾看到桥东树林尘土飞扬,便怀疑刘备设下伏兵而止步。曹操素来多疑,想起昔日在濮阳城被烧伤的经历,更不敢轻举妄动。既然主帅犹豫不决,众将也只能按兵不动。
这五个原因,让许褚与众将心照不宣,谁也不愿做那只出头鸟。毕竟,久经沙场的老将们都懂——保命比抢功更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隐情。曹、夏侯两家关系密切,他们对曹操的安危格外谨慎。若有人贸然出战,万一被张飞激怒,反倒引发混乱,甚至伤及主公,那才是罪过。再者,若真打死了张飞,难免引起曹操的猜忌与不满——毕竟张飞乃刘备的义弟,曹操或许还想留他一命以为己用。于是,大家都选择沉默观望。
许褚后来敢在潼关单挑马超,那是因为形势不同:彼时地势开阔,曹军人多势众,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丢命。而在长坂桥上,他若与张飞硬拼,胜算极低,后果严重。此后在汉中之战,许褚奉命护送粮草,夜行避战,仍被张飞拦截数回合便落马,可见他深知自己与张飞的差距。
许褚败后借酒为由,说是醉酒无力,其实不过是掩饰羞愧。若真能与张飞一战百回合,他在长坂桥时怎会不出?
总的来说,长坂桥上曹营九将按兵不动,并非胆怯,而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实力不如、地位不高、形势不利、体力不支、疑心有伏——这些都让他们宁愿观望,也不愿送命。
至于真正的原因,也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倘若那一日许褚真策马高呼、挥刀而上,是否有人会随他一同冲锋?若真与张飞公平单挑,又能撑多少回合?恐怕,这已成历史留给后人的无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