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看起来朴素、平凡的老人,或许让人难以想象,他却是美国最为忌惮的中国人之一。照片中的他,衣着简单,面容普通,但他的贡献却不容小觑。在高温合金、合金钢等领域,师昌绪为我国创造了多个“第一”,打破了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垄断。
他是中国材料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他说过:“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中国人,就应该为祖国贡献力量,这才是人生的最重要意义。”
师昌绪的故事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严苛的禁令,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列出了35名不允许回国的中国学者,师昌绪便在其中。因而,他被迫留在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博士后研究,师昌绪没有放弃,他选择了继续科研。此时,他研究了“硅在高强度钢中的作用”,并为300M超高强度钢的研发奠定了基础,解决了飞机在降落过程中落架冲击韧性不足的问题,至今,相关技术仍在使用。
1953年,师昌绪联合其他中国留学生共同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要求解除回国禁令。他们还自费印刷了2000多份信件,向全美散发,争取社会支持。通过这一行动,不仅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问题,也为中国留学生争取到了回国的机会。1955年,最终美国同意放行中国留学生回国。
师昌绪的家乡在河北省徐水县,1920年11月15日,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但他的父亲师克和曾是清朝的秀才,家中书香气浓厚。受到父亲影响,师昌绪从小便爱读书。7岁时,他就开始上小学,凭借卓越的学习能力,师昌绪迅速跳级,14岁时进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现保定学院)。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家人不得不迁居河南。在困境中,师昌绪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1941年,他考入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启了自己与矿冶、钢铁事业的缘分。在大学期间,师昌绪埋头书本,成绩优异,大家称他为“书虫”。1945年,他顺利毕业,并被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聘用。1947年,他被调到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担任助理工程师和业务秘书。
28岁时,师昌绪决定前往美国深造,开启了他的国际科研之路。他在密苏里大学攻读矿冶学硕士学位,短短不到一年便顺利毕业,并获得麦格尔·希尔奖。1949年,新中国成立,让他充满了希望,计划完成博士学位后回国。然而,美国政府的禁令让这一切变得复杂,迫使他在美国继续待了更久。
终于,在1951年,师昌绪返回祖国,开始了他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伟大探索。刚开始,他涉足了全新的高温合金领域,虽然没有经验,但他凭借扎实的物理冶金基础,迅速克服了挑战,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者之一。1957年,他主持了中国首批铁基高温合金的研发,这一成果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急需的关键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高温合金技术,师昌绪和团队不得不从零开始研究合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研制出了国内首型铁基高温合金808(GH135),并为中国航空发动机提供了关键的材料支持。
1960年代,尽管师昌绪因严重的健康问题几度面临困难,他仍坚持科研工作,并提出了底偏析理论,为中国材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发,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使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师昌绪的成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教育和发展。1978年,师昌绪主导的三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的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在多个领域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此后,他还成立了多个科研机构,为中国科技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2000年,师昌绪已是80高龄,但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参与并推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创建,并为碳纤维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坚信,如果无法自主研发碳纤维,将对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造成严重拖累。经过十年艰苦努力,中国终于突破了碳纤维的技术封锁,成功生产出了T300级碳纤维,这一成果大大增强了我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自主权。
师昌绪的一生,充满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对科研的无私奉献。他不仅是中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开创者,更是我国科技事业的楷模。2014年,师昌绪因病去世,享年94岁。今天,我们应当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感恩他的贡献,并向所有为国家科技事业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