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看历史书或影视剧时,会觉得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似乎并不聪明:怎么连领导的心思都揣摩不透?可一旦真身处其中,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也不过是随时可能被牺牲的棋子。
今天要讲的人物,是苏联外交官、著名汉学家费德林。他不仅是“对华事务”的首席专家,还曾在中苏蜜月期中充当关键顾问。本文就以他的经历为线索,来看看在斯大林身边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斯大林与“危险的气场”
1949年12月16日中午,北京开来的专列停在了克里姆林宫车站。这是伟人第一次出国访问,苏联给予了极高的礼遇。站台上,除了斯大林本人,几乎所有重量级人物都在。按照斯大林一贯的规矩,他从不亲自到车站迎接任何人,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会谈多安排在夜间,因为斯大林和教员一样,都习惯晚上工作。某次在孔策沃别墅,会谈开始前大家闲聊轻松,但随着斯大林推门而入,气氛瞬间凝固。用费德林的话说,那一刻“仿佛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在苏联人眼里,斯大林出现时,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那是“危险”和“恐惧”的结合。普通人很难想象这种氛围,因为在日常职场里,最多是丢了饭碗,而在斯大林面前,风险可能是性命攸关。
一次翻译的惊险瞬间
作为汉学家,费德林常担任中苏会谈的翻译。一次,教员谈到战争岁月,用了“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八字。费德林对“归”字难以理解,打断询问。
教员耐心解释,但费德林仍觉得不透彻,再次请他说明。就在这时,斯大林冷冷插话:“您还打算长期在这里当秘书吗?”这句话让费德林瞬间如遭电击,浑身颤抖。斯大林随即吩咐:“按字面意思翻译就行。”
斯大林甚至没回头看他,但那种无形的震慑已足够让人心惊。更可怕的是,身边的贝利亚一直冷眼注视,仿佛猎鹰盯着猎物。那次之后,费德林再也不敢多问,即使不懂也只能硬译。会谈结束时,他才发现背后早已湿透。
“小细节”里的大恐惧
另一件事发生在酒会上。教员随口问起:斯大林为何喜欢把红、白葡萄酒混在一起喝?费德林答不出来,说只能当面问斯大林。但教员觉得那样太失礼。就在他们低声交谈时,背后响起一句话:“你们在秘密谈些什么,要瞒着谁吗?”
这是斯大林的声音。费德林心里顿时轰然作响,他形容自己当时陷入“迷信般的恐惧”。他赶紧起身解释,却换来斯大林一记直视和一句意味深长的追问:“而您觉得在这里应该听谁的呢?”这让费德林更觉得自己被怀疑、被敲打。
一个“亲华”的学者
费德林原名尼古拉·特罗菲莫维奇·费多连科,自青年时代就痴迷中国文化,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院中文系,还专攻古典文学。他给自己取了中文名“费德林”,以此表达对中国的向往。
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亲华情结”,在多疑的斯大林眼里,成了怀疑的理由。或许斯大林一贯习惯用这种方式“敲打”身边人,但在高压的环境下,这种敲打本身就让人如履薄冰。
结语
费德林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斯大林身边工作是何等高压:名望与风险并存,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这就是所谓“伴君如伴虎”。即使只是小小的问话,也能带来死亡般的阴影。相比之下,能守在家人身边、过着平凡生活,也许才是真正的幸福。